Report在執行時Error, 訊息為:
Concurrent Manager encountered an error while running Oracle*Report for your concurrent request xxxxxxx.
Review your concurrent request log and/or report output file for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Log的訊息為:
REP-0300: ORACLE error occurred.
REP-0069: Internal error
REP-57054: In-process job terminated:Terminated with error:
REP-300: ORACLE error occurred.
.....
Program exited with status 1
.....
Post-processing of request xxxxxxx failed at 30-JUN-2017 16:25:17 with the error message:
One or more post-processing actions failed. Consult the OPP service log for details.
查看OPP log中的資訊: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errno:2))
應是輸出檔沒有正常產生, 看不出是什麼問題, 而且只有特定user不定時發生.
查看所下的參數, 的確也有不同. 以report中SQL直接執行, 經過一段時間, 出現rollback segment too small的error. 依此推論, 可能是這造成Program exited with status 1.
調過SQL後, 執行狀況正常, 再繼續觀察.
--
補充, 若report中的formula有error, 也可能出現此錯誤訊息.
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批次列印word檔
以下是 batch 程式(僅一行即可):
for %%x in (*.doc;*.txt) do "C:\Program Files\Microsoft Office\Office12\WINWORD.EXE" "%%x" /q /n /mFilePrintDefault /mFileExit
註1:其中 "C:\Program Files\Microsoft Office\Office12\WINWORD.EXE" 為 Word 應用程式之完整路徑名稱,需依實際情形修改
註2:將此batch置於欲列印的文件檔案資料夾中執行
註3:若要在命令提示字元中直接執行以上指令,則要用 %x 取代 %%x
for %%x in (*.doc;*.txt) do "C:\Program Files\Microsoft Office\Office12\WINWORD.EXE" "%%x" /q /n /mFilePrintDefault /mFileExit
註1:其中 "C:\Program Files\Microsoft Office\Office12\WINWORD.EXE" 為 Word 應用程式之完整路徑名稱,需依實際情形修改
註2:將此batch置於欲列印的文件檔案資料夾中執行
註3:若要在命令提示字元中直接執行以上指令,則要用 %x 取代 %%x
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轉載: 收藏者悖論:收藏了大量文章卻又不看?你可能上癮了
真是一語中的, 常為了收集而收集, 實際上沒用到...
想要擺脫這種矛盾, 就要 ① 及時處理 ② 定期清理 ③ 學會取捨.
http://www.techbang.com/posts/51505
想要擺脫這種矛盾, 就要 ① 及時處理 ② 定期清理 ③ 學會取捨.
http://www.techbang.com/posts/51505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ERP系統之內部控制與稽核
導致ERP專案成功或失敗之因素:
1.客製化(customization)
2.使用外部顧問(use of external consultants)
3.ERP供應商關係管理(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4.變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
5.是否衡量企業衝擊指標(business measures)
6.專案分割(project division)
7.專案領導(project leadership)
8.專案焦點(project focus)
9.專案變革促進者(project champion)
10.專案時程(project schedule)
11.使用者訓練(user training)
12.管理報告需求(management reporting needs)
13.技術挑戰(technological challenges)
ERP系統之風險因素:
1.組織配適度(organizational fit)
2.技能組合(skill set)
3.管理策略(management strategy)
4.軟體設計(software design)
5.使用者參與和訓練(user involvement and training)
6.技術規劃/整合(technology planning/integration)
導入ERP系統所引入之額外風險:
1.不當的使用科技
2.沒有控制科技的能力
3.沒有能力將使用者需求轉換诙技術需求
4.不合理的處理作業(illogical processing)
5.無法快速反應
6.一連串的錯誤(cascading of errors)
7.重複發生的錯誤
8.不正確的資料輸入
9.資料集中化
10.無法進行實證處理(substantiate processing)
11.職責集中化
12.其他風險
與ERP導入有關之風險:
1.專案管理
2.企業流程及功能
3.應用系統安全及技術架構
4.資料的轉換及介面程式
ERP系統之稽核架構:
1.企業流程
2.應用系統架構
3.資訊基礎技術架構
4.資料品質
5.資料轉換
6.程式介面
COSO提出內部控制結構包含5要素:
1.控制環境(control environment): 用以規範企業之紀律及內部控制之架構
2.管理階層的風險評估(management's risk assessment): 需有辨認風險並分析其影響程度及可能性之機制
3.控制作業(control activities): 確保營運作業之執行能達成既定目標
4.資訊及溝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對有關資訊以適時有效之方式予以辨識、蒐集並傳遞予相關人士, 使其有效履行其責任
5.監督(monitoring): 需有自行檢查內部控制品質之機制
電腦系統之管控:
1.職責分工(segregation of duties)
2.一般控制(general controls)
3.應用控制(application controls)
4.使用者控制(user controls)
ERP內部控制與稽核之程序:
1.界定ERP專案範圍
2.辨認企業控制目標
3.評估風險
4.控制設計
5.執行與監督各項控制
內部控制至少應包括對下列交易循環之控制作業:
1.銷貨及收款循環
2.採購及付款循環
3.生產循環
4.薪工循環
5.融資循環
6.固定資產循環
7.投資循環
8.研發循環
1.客製化(customization)
2.使用外部顧問(use of external consultants)
3.ERP供應商關係管理(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4.變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
5.是否衡量企業衝擊指標(business measures)
6.專案分割(project division)
7.專案領導(project leadership)
8.專案焦點(project focus)
9.專案變革促進者(project champion)
10.專案時程(project schedule)
11.使用者訓練(user training)
12.管理報告需求(management reporting needs)
13.技術挑戰(technological challenges)
ERP系統之風險因素:
1.組織配適度(organizational fit)
2.技能組合(skill set)
3.管理策略(management strategy)
4.軟體設計(software design)
5.使用者參與和訓練(user involvement and training)
6.技術規劃/整合(technology planning/integration)
導入ERP系統所引入之額外風險:
1.不當的使用科技
2.沒有控制科技的能力
3.沒有能力將使用者需求轉換诙技術需求
4.不合理的處理作業(illogical processing)
5.無法快速反應
6.一連串的錯誤(cascading of errors)
7.重複發生的錯誤
8.不正確的資料輸入
9.資料集中化
10.無法進行實證處理(substantiate processing)
11.職責集中化
12.其他風險
與ERP導入有關之風險:
1.專案管理
2.企業流程及功能
3.應用系統安全及技術架構
4.資料的轉換及介面程式
ERP系統之稽核架構:
1.企業流程
2.應用系統架構
3.資訊基礎技術架構
4.資料品質
5.資料轉換
6.程式介面
COSO提出內部控制結構包含5要素:
1.控制環境(control environment): 用以規範企業之紀律及內部控制之架構
2.管理階層的風險評估(management's risk assessment): 需有辨認風險並分析其影響程度及可能性之機制
3.控制作業(control activities): 確保營運作業之執行能達成既定目標
4.資訊及溝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對有關資訊以適時有效之方式予以辨識、蒐集並傳遞予相關人士, 使其有效履行其責任
5.監督(monitoring): 需有自行檢查內部控制品質之機制
電腦系統之管控:
1.職責分工(segregation of duties)
2.一般控制(general controls)
3.應用控制(application controls)
4.使用者控制(user controls)
ERP內部控制與稽核之程序:
1.界定ERP專案範圍
2.辨認企業控制目標
3.評估風險
4.控制設計
5.執行與監督各項控制
內部控制至少應包括對下列交易循環之控制作業:
1.銷貨及收款循環
2.採購及付款循環
3.生產循環
4.薪工循環
5.融資循環
6.固定資產循環
7.投資循環
8.研發循環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Oracle EBS: Concurrent program的輸出檔目錄
/ap01/inst/apps/PROD_oracle12/logs/appl/conc/out
依系統設定可能不同.
DEV:
/u01/DEV/inst/apps/DEV_rx76v22/logs/appl/conc/out
依系統設定可能不同.
DEV:
/u01/DEV/inst/apps/DEV_rx76v22/logs/appl/conc/out
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內部控制與稽核概論
專案失敗的類別:
1.資源: 人員不足
2.需求: 規格不充足
3.目標: 陳述不適當
4.技術: 未使用有效的軟體開發方法
5.接觸使用者: 未能和系統使用者溝通
6.組織: 拙劣的組織結構
7.科技: 軟硬體不符需求規格
8.專案規模: 專案太大
9.人員管理: 人員缺乏努力或有敵對態度
10.方法: 未執行必要作業
11.規劃與控制: 工作指派不明確, 專案管理不適當
12.人員個性: 人員衝突
內部控制組成:
1.會計控制: 保護資產安全, 提高會計資訊之可靠性及完整性
2.管理控制: 增進經營效率, 促使遵行管理政策, 達成預期目標
3.作業控制
內部控制功用:
1.降低錯誤及舞弊之可能性
2.減少違法事件之發生
3.減低企業失敗之機率
4.提高企業之競爭力
內部控制之目的:
1.確保公司的政策及規定被確實遵行
2.避免資產之浪費、失竊與使用上之無效率
3.確保會計與營業資料的正確性
4.評估各部門之績效, 作為獎懲之依據
內部控制之範疇: 涵蓋整個公司的一切作業
內部控制之良莠為會計師決定查核程序與抽查範圍的依據.
內部控制至少應包括下列八大交易循環之控制作業:
1.銷貨及收款
2.採購及付款循環
3.生產循環
4.薪工循環
5.融資循環
6.固定資產循環
7.投資循環
8.研發循環
內部控制制度設計之原則:
1.依各項業務實際需要規劃作業流程, 採分段作業
2.各項作業應視其性質分出不同單位或職掌分別處理
3.應與內部稽核作業配合
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美國杜德威委員會贊助單位所組成之研究小組
COSO指出: 內部控制是一種過程(process), 受到董事會、管理階層及其他人員的影響, 用以合理保證達成下列目的:
1.營運活動之效果及效率
2.財務報導之可靠性
3.遵循相關之法令
COSO對內部控制定義所包含之基本觀念:
1.內部控制是一種過程
2.內部控制的有效運作, 受人的影響
3.內部控制所能期望的只是合理的保障
4.內部控制設計之目的在於達成組織目標
COSO report(1992)提出內部控制結構包含5要素:
1.控制環境(control environment): 用以規範企業之紀律及內部控制之架構
2.管理階層的風險評估(management's risk assessment): 需有辨認風險並分析其影響程度及可能性之機制
3.控制作業(control activities): 確保營運作業之執行能達成既定目標
4.資訊及溝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對有關資訊以適時有效之方式予以辨識、蒐集並傳遞予相關人士, 使其有效履行其責任
5.監督(monitoring): 需有自行檢查內部控制品質之機制
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 由國際電腦稽核協會(Information System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 ISACA)完成之資訊系統稽核與控制標準
COBIT訂定在資訊環境下, 內部控制的三個要素為:
1.企業需求(business requirements)
2.資訊技術資(IT resources)
3.資訊技術流程(IT process)
企業需求之三大目標:
1.品質需求(quality requirements)
2.信用需求(fiduciary requirements)
3.安全需求(security requirements)
為達成企業需求目標, 資訊技術品質應達到7項準則:
1.效能性(effectiveness)
2.效率性(efficiency)
3.機密性(confidentiality)
4.完整性(integrity)
5.可用性(availability)
6.遵行性(compliance)
7.可靠性(reliability of information)
COBIT定義資訊資源有5項:
1.資料(data)
2.應用系統(application system)
3.科技(technology)
4.設施(facilities)
5.人員(people)
COBIT資訊技術控管架構:
1.規劃與組織(planning & organization)
2.取得及建置(acquisition & implementation)
3.交付及支援(delivery & support)
4.監督(monitoring)
內部稽核之目的: 防弊、興利、風險管理、公司治理
內部稽核的範圍:
1.檢查財務及營運資訊的可靠性與忠實性
2.檢查現有制度
3.檢查保障資產之方法
4.評估資源之使用是否經濟有效
5.檢查營運或專案計畫
內部稽核可簡單分為兩類:
1.財務稽核
2.非財務稽核
內部稽核運作方式:
1.自行檢查作業
2.例行性內部稽核
3.不定期內部稽核
4.專案內部稽核
確保內部稽核功能有效發揮之必備條件:
1.超然獨立
2.專業技能
3.人際關係及溝通
4.管理階層之重視與支持
內部稽核與外部稽核之主要差異:外部稽核人員主要對財務報表使用者負責, 內部稽核人員則對組織內部之管理階層負責
電腦系統之管控:
1.職責分工(segregation of duties)
2.一般控制(general controls)
3.應用控制(application controls)
4.使用者控制(user controls)
一般控制:
1.邏輯性安全(logical security)
2.實體性安全(physical security)
3.變動管理(change management)
4.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5.作業及問題管理(operations and problem management)
6.帳務處理(accounting)
7.緊急應變計畫(contingency planning)
應用控制:
1.擷取控制(access controls)
2.資料驗證(validation checks)
3.資料輸入點應予以列管
4.被系統拒絕之資料的後續處理及記錄
等18項
1.資源: 人員不足
2.需求: 規格不充足
3.目標: 陳述不適當
4.技術: 未使用有效的軟體開發方法
5.接觸使用者: 未能和系統使用者溝通
6.組織: 拙劣的組織結構
7.科技: 軟硬體不符需求規格
8.專案規模: 專案太大
9.人員管理: 人員缺乏努力或有敵對態度
10.方法: 未執行必要作業
11.規劃與控制: 工作指派不明確, 專案管理不適當
12.人員個性: 人員衝突
內部控制組成:
1.會計控制: 保護資產安全, 提高會計資訊之可靠性及完整性
2.管理控制: 增進經營效率, 促使遵行管理政策, 達成預期目標
3.作業控制
內部控制功用:
1.降低錯誤及舞弊之可能性
2.減少違法事件之發生
3.減低企業失敗之機率
4.提高企業之競爭力
內部控制之目的:
1.確保公司的政策及規定被確實遵行
2.避免資產之浪費、失竊與使用上之無效率
3.確保會計與營業資料的正確性
4.評估各部門之績效, 作為獎懲之依據
內部控制之範疇: 涵蓋整個公司的一切作業
內部控制之良莠為會計師決定查核程序與抽查範圍的依據.
內部控制至少應包括下列八大交易循環之控制作業:
1.銷貨及收款
2.採購及付款循環
3.生產循環
4.薪工循環
5.融資循環
6.固定資產循環
7.投資循環
8.研發循環
內部控制制度設計之原則:
1.依各項業務實際需要規劃作業流程, 採分段作業
2.各項作業應視其性質分出不同單位或職掌分別處理
3.應與內部稽核作業配合
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美國杜德威委員會贊助單位所組成之研究小組
COSO指出: 內部控制是一種過程(process), 受到董事會、管理階層及其他人員的影響, 用以合理保證達成下列目的:
1.營運活動之效果及效率
2.財務報導之可靠性
3.遵循相關之法令
COSO對內部控制定義所包含之基本觀念:
1.內部控制是一種過程
2.內部控制的有效運作, 受人的影響
3.內部控制所能期望的只是合理的保障
4.內部控制設計之目的在於達成組織目標
COSO report(1992)提出內部控制結構包含5要素:
1.控制環境(control environment): 用以規範企業之紀律及內部控制之架構
2.管理階層的風險評估(management's risk assessment): 需有辨認風險並分析其影響程度及可能性之機制
3.控制作業(control activities): 確保營運作業之執行能達成既定目標
4.資訊及溝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對有關資訊以適時有效之方式予以辨識、蒐集並傳遞予相關人士, 使其有效履行其責任
5.監督(monitoring): 需有自行檢查內部控制品質之機制
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 由國際電腦稽核協會(Information System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 ISACA)完成之資訊系統稽核與控制標準
COBIT訂定在資訊環境下, 內部控制的三個要素為:
1.企業需求(business requirements)
2.資訊技術資(IT resources)
3.資訊技術流程(IT process)
企業需求之三大目標:
1.品質需求(quality requirements)
2.信用需求(fiduciary requirements)
3.安全需求(security requirements)
為達成企業需求目標, 資訊技術品質應達到7項準則:
1.效能性(effectiveness)
2.效率性(efficiency)
3.機密性(confidentiality)
4.完整性(integrity)
5.可用性(availability)
6.遵行性(compliance)
7.可靠性(reliability of information)
COBIT定義資訊資源有5項:
1.資料(data)
2.應用系統(application system)
3.科技(technology)
4.設施(facilities)
5.人員(people)
COBIT資訊技術控管架構:
1.規劃與組織(planning & organization)
2.取得及建置(acquisition & implementation)
3.交付及支援(delivery & support)
4.監督(monitoring)
內部稽核之目的: 防弊、興利、風險管理、公司治理
內部稽核的範圍:
1.檢查財務及營運資訊的可靠性與忠實性
2.檢查現有制度
3.檢查保障資產之方法
4.評估資源之使用是否經濟有效
5.檢查營運或專案計畫
內部稽核可簡單分為兩類:
1.財務稽核
2.非財務稽核
內部稽核運作方式:
1.自行檢查作業
2.例行性內部稽核
3.不定期內部稽核
4.專案內部稽核
確保內部稽核功能有效發揮之必備條件:
1.超然獨立
2.專業技能
3.人際關係及溝通
4.管理階層之重視與支持
內部稽核與外部稽核之主要差異:外部稽核人員主要對財務報表使用者負責, 內部稽核人員則對組織內部之管理階層負責
電腦系統之管控:
1.職責分工(segregation of duties)
2.一般控制(general controls)
3.應用控制(application controls)
4.使用者控制(user controls)
一般控制:
1.邏輯性安全(logical security)
2.實體性安全(physical security)
3.變動管理(change management)
4.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5.作業及問題管理(operations and problem management)
6.帳務處理(accounting)
7.緊急應變計畫(contingency planning)
應用控制:
1.擷取控制(access controls)
2.資料驗證(validation checks)
3.資料輸入點應予以列管
4.被系統拒絕之資料的後續處理及記錄
等18項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