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財務會計基本概念及架構

會計學定義:
1.美國會計學會(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AA): 會計是對經濟資料加以確認(Identify)、衡量(Measure)、記錄(Record)、分類(Classify)、彙總(Summarize)、報告(Report)、分析(Analysis)、溝通(Communication)、解釋(Interpret)的程序, 以協助資料使用者做審慎的判斷及決策.
2.美國會計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ICPA): 會計是一項服務性活動, 旨在提供組織等經濟個體的數量化財務資料給使用者, 以便使用者藉此資料明智決策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GAAP):
1.狹義: 詳細的會計程序及方法
2.廣義: 整個會計理論體系, 包含所有財務報導目的、會計資訊品質、財務報表要素、基本慣例、基本會計原則、以及詳細會計原則與方法

財會作業常有以下五項特色:
1.是所有企業組織的一項必備業務
2.是企業內部唯一需要遵循外部使用者資料處理規範要求的流程
3.是一項量大的資料處理業務
4.以處理事實資料為主
5.常以人為方式訂定會計期間

會計資訊處理的基本原理強調記載的均衡性(Equilibrium), 此方式也就是所謂的雙式簿記或複式簿記, 針對所有的經濟交易事件的雙方均加以記錄.

會計作業: 以記載交易事件為主, 忠實報導交易事件影響到的標的物狀態與改變

會計科目: 會計工作的基礎, 依內容可分為六大類:
1.資產(assets): 企業透過交易或非交易事項而取得之經濟資源, 可用貨幣來衡量, 以期未來據此經營業務獲取利益. 依特性可分為流動、固定、無形、其他四類
2.負債(liabilities): 企業因過去的經營業務或交易活動所產生的經濟義務, 能以貨幣單位衡量、且將來會以提供勞務或支付經濟資源方式償付. 依性質可分為流動、長期、其他三項
3.業主權益(owner's equity): 企業股東或投資者對企業擁有之權益, 又稱為剩餘權益, 公司型態之業主權益包含股本(capital stock)及保留餘盈(retained earnings)
4.收入(revenue): 企業因主要業務活動提供勞務或是銷售產品而產生的收入, 通常可分為營業收入及營業外收入
5.成本(cost): 企業的營業成本
6.費用(expense): 企業為獲取收入或收益等目的, 所耗用之資產及勞務

會計程序: 組織的財會作業流程, 通常會遵循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

會計循環(accounting cycles):
1.確認: 交易事件發生後, 應先確認是否為財會所需處理的交易事項
2.記錄分錄: 將交易事件歸類於合適的會計科目及帳號, 並決定會計分錄的借貸方向與借方貸方金額, 依發生交易的時間順序, 將交易分別記入日記簿內
3.過帳: 將按時間先後順序記載之分錄, 轉為按會計科目記載之分類帳
4.試算: 檢查記錄分錄或過帳是否正確無誤
5.調整: 在會計期間終了時, 將會計分類帳內各分類帳戶所記載之金額, 依期間內發生之事實狀況加以調整
6.結帳: 在會計期間終了時, 將各項收入、費用科目結清, 並將資產、負債及業主權益等科目之本期期末餘額結轉為下期之期初餘額
7.編表: 彙總編製組織內外部使用者要參考的各項定期或不定期的財務報表, 如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等

ERP系統之會計循環:
1.營運循環: 起於交易事件自確定為經濟事件記載分錄, 止於更新會計資料庫各會計科目並編製即時報表
2.報告循環: 每個會計週期起迄期間的所有事件記載與調整, 直到結帳, 並編製可以讓會計師簽證, 及對政府單位彙報的正式財務報表為止

會計基本理論之內涵:

1.會計基本環境假設: 又稱為基本公設或慣例(Assumptions or Concepts), 包含:
  1.1.經濟個體慣例(business entity concept): 將企業視為獨立的經濟個體, 可以擁有資源、承擔負債、簽訂契約、履行義務
  1.2.貨幣評價慣例:(money measurement concept): 只有可用貨幣來衡量、記錄的交易事件才能成為經濟個體的會計記錄
  1.3.繼續經營慣例(continuity concept): 假設企業會永續經營, 除非有明顯的證據顯示其他異狀
  1.4.會計期間慣例(time period concept): 為財務報表的目的, 以人為方式將經濟年限劃分為月、季、年, 以便計算經營損益, 釐清權責

2.基本會計原則
  2.1.成本原則(cost principle): 要求會計衡量資產應該以其歷史成本列報, 因歷史成本是為了取得該資產所真正付出的代價, 故又可稱為歷史原則.
  2.2.收益原則(revenue principle): 會計認列收益時, 可以參考兩個標準: (1)已經實現或可實現收益, (2)已經賺得的收益
3.配合原則(matching principle): 認列收益時, 與產生該項收益相關的所有成本或費用支出, 都應該在同一會計期間認列, 才能忠實反應該項收益發生的會計期間真正損益
4.充分揭露原則(full disclosure principle): 又稱財務報告原則, 是指企業的財務報告應該完整提供企業經營狀況的所有資訊給資訊使用者, 以求會計報告之公正表達.

3.修正原則: 又稱為操作限制, 包括:
  3.1.成本效益關係(cost-benefit relationship): 會計資料之搜集、處理及提供成本大於該項會計資料所能提供的效益時, 得權益處理之.
  3.2.重要性原則(materiality principle): 經濟交易之後果不重要, 不足以影響資訊使用者的決策品質時, 其會計處理可以權宜處理, 記載原則無須嚴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3.3.保守原則: 又稱為穩健原則, 是指於不確定情況下之估計判斷, 應採審慎穩健之態度, 以避免資產、收益高估, 或負債、費用低估. 在資產評價或損益計算時, 應選擇不低估費用支出、不高估收益的原則.
  3.4.行業特性原則(industrial peculiarities principle): 特殊行業得採特殊的會計方法處理其會計資訊, 例如石油產業的折舊

會計報告: 是會計工作的最終產品, 就是所謂的財務報表(financial statement).

營利企業經營業務的兩個主要目的: 提升獲利能力(profitability)及償債能力(solvency).

財務報表的主要目的: 說明企業的獲利能力(profitability)及償債能力(solvency).

1.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 將企業於特定會計期間內的所有收益、成本及費用帳戶及科目彙總集中, 以說明該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 主要報表公式為:

    淨利(income) = 收益(revenue) - 費用(expenses)

2.保留盈餘表(statement of retain earnings): 企業在一定期間保留盈餘之變動情形, 也是一種動態財務報表, 將損益表中的本期淨利轉給資產負債表的保留盈餘, 是連結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之報表, 主要公式為:

    期初保留盈餘 + 本期淨利 - 本期發放之股利 = 期末保留盈餘

因股利(dividend)是將企業營運所產生的淨利分配給股東(業主), 所以股利不是費用, 不能列入損益表.

3.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 又稱財務狀況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 報導企業在一特定時日之資產、負債、業主權益等財務狀況, 是靜態財務報表. 主要公式又稱為會計恆等式:

    資產 = 負債 + 業主權益

4.現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 報導在一特定期間內, 有關企業之營業活動、投資活動及理財活動之現金流入及流出情形. 是動態財務報表. 可協助評估:
  4.1.未來產生淨現金流入之能力
  4.2.償還負債、支付股利的能力
  4.3.需要向外融資(借錢)的程度
  4.4.純益與營業活動之現金流量產生差異之原因
  4.5.在特定期間之現金與非現金投資、理財活動對財務狀況之影響

會計品質評估維度:
1.可瞭解性: 決策者可瞭解會計資訊所表達的事實
2.決策有用性: 會計資訊提供對決策者的決策任務有用的正確資訊
3.攸關性: 會計資訊提供與決策者的決策任務相關的資訊
4.時效性: 會計資訊需要即時提供
5.可靠性: 資訊中立可靠、可驗證及嚴守忠實表達準則
6.比較性: 可顯示企業多年來財務狀況及經營成績的改變趨勢, 也可與同業間做單期或多期的比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