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MSC_DEMANDS - ORIGINATION_TYPE欄位:
SELECT meaning, lookup_code
FROM mfg_lookups
WHERE lookup_type = 'MSC_DEMAND_ORIGINATION'
ORDER BY lookup_code;
針對MSC_SUPPLIES - ORDER_TYPE欄位:
SELECT meaning, lookup_code
FROM mfg_lookups
WHERE lookup_type = 'MRP_ORDER_TYPE'
ORDER BY lookup_code;
Ref:
List Of Order Types For Demands And Supplies In ASCP Workbench (Doc ID 2246358.1)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書摘: 供應鏈, 不是有料就好
採購基本職責: 在公司利潤目標的前提下, 確保物料供給或服務可適時滿足公司的需求
1.公司的需求指的是企業產出所需要的物品或內部需求
2.物料或服務指的是"對的"物料或服務
3.適時滿足主要是關係到"進料的時間點與數量", 持續供貨、不讓產線斷料是採購與物管最重要的工作要點
4.與公司利潤相關的就是成本
採購的五大要素: 對的供應商、時間、價格、數量與品質(supplier、time、price、quantity、quality)
採購相關工作流程:
1.物料需求、物料需求規劃
2.採購訂單作業流程: 詢議價、下單
3.未結訂單處理流程
4.設計變更流程
5.物料異常處理流程
6.清倉與物料報廢流程: 報廢、清倉
交期管理基礎:
1.正向排程與逆向排程:
正向排程(forward scheduling)為完成一成品的各段作業花費時間, 向未來推算最快完成的日期
逆向排程(backward scheduling)則是在確定一個訂單或交貨的完成日後, 往回推算日期來計算每一個作業何時要開始
2.入用存: 當期庫存 = 前存 - 當期用量(需求量) + 當期入料數量
3.期望交期與交量: 催料時, 一定要表達清楚期望交期與交量, 而且是時間與數量要一起給, 並定義是ETA或ETD
催料追貨三要點:
1.方法: 精確提問(precision questioning)、5 whys、有系統地呈報主管、PDCA(Plan, Do, Check, Action)
2.材料熟悉度: 產業特性與動態, 各個供應商的產能與彈性, 材料製程, 前置時間的組成
3.勢: 掌握勢態追求的是營造一種局勢, 表達非追到物料不可的決心, 並讓供應商清楚知道這件事很重要, 同時運用有利害關係的各方幫助來快速解決缺料問題.
成本分類:
1.固定成本(Fixed Cost)
2.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
3.半變動成本(Semi-Variable Cost)
4.直接成本(Direct Cost)
5.間接成本(Indirect Cost)
其他影響成本的因素:
1.產品製造流程與技術
2.良率(或拋料率)與學習曲線
3.貿易條件、運輸方式與交貨地點
4.付款天數(payment term)
5.採購模式: 包含保稅進口、一般貿易進口、國內採購、轉(深加工結轉)等模式
6.巿場與供應商策略
重要觀念與指標:
1.總成本
2.性價比
3.物料成本占平均售價比重
供應鏈(supply chain): 從原物料的獲取、加工製造, 直到完成成品送至終端消費者手上, 整個價值鏈中所包含的一連串相關的組織活動. 涉及原物料供應商、生產廠商、經銷商、零售商; 包含金流、物流(全球運籌)、資訊流, 以滿足終端客戶需求為目標.
生產型態:
1.接單後設計生產(engineering to order)
2.接單生產(build to order)
3.存貨生產型(build to stock, make to stock)
4.組合生產型(assembly to order)
5.連續生產型(continuous production)
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 終端消費者需求的小幅波動, 造成上游供應商需求大幅波動.
供應鏈整體概況:
1.需求供給無法適配的風險程度
2.缺料導致無法賣出成品所產生的機會損失
最常見的缺料原因:
1.需求上升導致前置時間不足
2.供應商交期延誤
3.品質問題或是產線過度耗損物料
需求管理議題:
1.需求預測的準確性
2.生產計劃的安排
提升供應鏈彈性的作法:
1.共用料
2.替代物料
3.採購合約
4.供應鏈上的庫存調節
5.縮短前置時間
6.策略性庫存
7.消除工廠的原料倉庫
8.供應倉儲(supply hub)
9.供應商管理庫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
10.資訊與通訊科技
物料清單風險分析: 藉由檢視產品的物料清單內容, 找出斷料風險高的物料, 進而規劃持續供給計劃, 以達到避免斷料的目的.
花費分析與採購策略: 利用歷史採購資料或一年的銷售預測來進行花費分析, 進而找出降低成本的機會, 甚至調整採購策略.
巿場敏感度: 基於巿場事件與數據, 將巿場敏感度具體化為有用與前瞻的規劃與行動; 同時, 可以參考總體經濟指標(PMI, 股價指數)來印證與檢討.
庫存管理:
1.源頭管理: 檢視採購單對公司庫存金額的影響
2.微觀管理: 每週、每天都要進料以備生產之需. 管理者必須仔細管理庫存
3.異常管控: 包含呆料與廢料的處理
4.訓練與學習
庫存管理的關鍵績效指標:
1.庫存周轉率(inventory turnover rate)
2.總金額(total amount)
3.供給水位衡量(pipeline excess)
4.供給天數
呆殘料定義:
1.呆料(surplus; slow moving inventory; excess parts): 尚在使用但多餘的物料與產品, 可能是需求下修、或是產品滯銷所造成
2.廢料或殘料(obsolete parts): 已喪失物料原有之功能特性、邊角料、餘料, 或在公司中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物料, 或因品質問題或是工程師換料導致此料不再使用
呆殘料的誕生:
1.殘料的產生: 供應商來料品質不良、產品設計不良或是設計工程師換料、製程中損壞零件或剩餘、物料使用保存期限過期.
2.呆料的產生: 需求數量急速下修、需求數量反覆變動、產品生命週期規劃不周全、輕率搶單、最小訂購量、採購備忘錄或採購合約、最後一次購買的備料、人為的執行錯誤或不到位
呆殘料處理原則:
1.活用呆殘料
2.魔鬼就在細節裡: 資料彙整與分析
獲得呆殘料更佳成果之作法:
1.根因與績效的連結
2.執行力與紀律
3.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4.規劃、控制功能的績效提升
5.關鍵人物
逆向供應鏈: 由客戶手中獲得廢棄或已使用過的產品或資源, 而後重新處置或再利用的一系列活動.
企業提高作逆向供應鏈的原因:
1.環保法規
2.科技: 例如Apple的Liam機器人拆解手機
企業作逆向供應鏈的誘因:
1.獲得稀少、貴重或戰略性資源
2.成本降低
3.塑造供應鏈彈性
4.改善環境、永續發展, 提升品牌效益、塑造企業形象
企業建構正向與逆向供應鏈融合體系可採取的行動:
1.工業4.0的運用, 以及新技術導入製程
2.前期產品設計與產品生命週期的考量
3.建立回收基礎設施與消費者推廣點
4.外部成本的揭露
5.商業模式與流程的改善
供應鏈在本質上要解決的三個基本問題:
1.需求難預測, 供需不適配; 如何即時滿足公司所需要的物料或服務(供需適配)
2.在公司創造附加價值的過程中, 如何以最低總成本來達成公司目標(全球最佳化)
3.如何透過供應鏈配合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來應對外在環境變化, 包含了提升競爭力、體現社會責任、創造價值
精確提問與回答之三原則:
1.傾聽
2.鳥瞰全局、狀況分析
3.問題分析與行動方案
工作上問題的類型:
1.必要性
2.本質性
3.假設前題
4.真實性
5.結果
6.原因
7.行動
1.公司的需求指的是企業產出所需要的物品或內部需求
2.物料或服務指的是"對的"物料或服務
3.適時滿足主要是關係到"進料的時間點與數量", 持續供貨、不讓產線斷料是採購與物管最重要的工作要點
4.與公司利潤相關的就是成本
採購的五大要素: 對的供應商、時間、價格、數量與品質(supplier、time、price、quantity、quality)
採購相關工作流程:
1.物料需求、物料需求規劃
2.採購訂單作業流程: 詢議價、下單
3.未結訂單處理流程
4.設計變更流程
5.物料異常處理流程
6.清倉與物料報廢流程: 報廢、清倉
交期管理基礎:
1.正向排程與逆向排程:
正向排程(forward scheduling)為完成一成品的各段作業花費時間, 向未來推算最快完成的日期
逆向排程(backward scheduling)則是在確定一個訂單或交貨的完成日後, 往回推算日期來計算每一個作業何時要開始
2.入用存: 當期庫存 = 前存 - 當期用量(需求量) + 當期入料數量
3.期望交期與交量: 催料時, 一定要表達清楚期望交期與交量, 而且是時間與數量要一起給, 並定義是ETA或ETD
催料追貨三要點:
1.方法: 精確提問(precision questioning)、5 whys、有系統地呈報主管、PDCA(Plan, Do, Check, Action)
2.材料熟悉度: 產業特性與動態, 各個供應商的產能與彈性, 材料製程, 前置時間的組成
3.勢: 掌握勢態追求的是營造一種局勢, 表達非追到物料不可的決心, 並讓供應商清楚知道這件事很重要, 同時運用有利害關係的各方幫助來快速解決缺料問題.
成本分類:
1.固定成本(Fixed Cost)
2.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
3.半變動成本(Semi-Variable Cost)
4.直接成本(Direct Cost)
5.間接成本(Indirect Cost)
其他影響成本的因素:
1.產品製造流程與技術
2.良率(或拋料率)與學習曲線
3.貿易條件、運輸方式與交貨地點
4.付款天數(payment term)
5.採購模式: 包含保稅進口、一般貿易進口、國內採購、轉(深加工結轉)等模式
6.巿場與供應商策略
重要觀念與指標:
1.總成本
2.性價比
3.物料成本占平均售價比重
供應鏈(supply chain): 從原物料的獲取、加工製造, 直到完成成品送至終端消費者手上, 整個價值鏈中所包含的一連串相關的組織活動. 涉及原物料供應商、生產廠商、經銷商、零售商; 包含金流、物流(全球運籌)、資訊流, 以滿足終端客戶需求為目標.
生產型態:
1.接單後設計生產(engineering to order)
2.接單生產(build to order)
3.存貨生產型(build to stock, make to stock)
4.組合生產型(assembly to order)
5.連續生產型(continuous production)
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 終端消費者需求的小幅波動, 造成上游供應商需求大幅波動.
供應鏈整體概況:
1.需求供給無法適配的風險程度
2.缺料導致無法賣出成品所產生的機會損失
最常見的缺料原因:
1.需求上升導致前置時間不足
2.供應商交期延誤
3.品質問題或是產線過度耗損物料
需求管理議題:
1.需求預測的準確性
2.生產計劃的安排
提升供應鏈彈性的作法:
1.共用料
2.替代物料
3.採購合約
4.供應鏈上的庫存調節
5.縮短前置時間
6.策略性庫存
7.消除工廠的原料倉庫
8.供應倉儲(supply hub)
9.供應商管理庫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
10.資訊與通訊科技
物料清單風險分析: 藉由檢視產品的物料清單內容, 找出斷料風險高的物料, 進而規劃持續供給計劃, 以達到避免斷料的目的.
花費分析與採購策略: 利用歷史採購資料或一年的銷售預測來進行花費分析, 進而找出降低成本的機會, 甚至調整採購策略.
巿場敏感度: 基於巿場事件與數據, 將巿場敏感度具體化為有用與前瞻的規劃與行動; 同時, 可以參考總體經濟指標(PMI, 股價指數)來印證與檢討.
庫存管理:
1.源頭管理: 檢視採購單對公司庫存金額的影響
2.微觀管理: 每週、每天都要進料以備生產之需. 管理者必須仔細管理庫存
3.異常管控: 包含呆料與廢料的處理
4.訓練與學習
庫存管理的關鍵績效指標:
1.庫存周轉率(inventory turnover rate)
2.總金額(total amount)
3.供給水位衡量(pipeline excess)
4.供給天數
呆殘料定義:
1.呆料(surplus; slow moving inventory; excess parts): 尚在使用但多餘的物料與產品, 可能是需求下修、或是產品滯銷所造成
2.廢料或殘料(obsolete parts): 已喪失物料原有之功能特性、邊角料、餘料, 或在公司中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物料, 或因品質問題或是工程師換料導致此料不再使用
呆殘料的誕生:
1.殘料的產生: 供應商來料品質不良、產品設計不良或是設計工程師換料、製程中損壞零件或剩餘、物料使用保存期限過期.
2.呆料的產生: 需求數量急速下修、需求數量反覆變動、產品生命週期規劃不周全、輕率搶單、最小訂購量、採購備忘錄或採購合約、最後一次購買的備料、人為的執行錯誤或不到位
呆殘料處理原則:
1.活用呆殘料
2.魔鬼就在細節裡: 資料彙整與分析
獲得呆殘料更佳成果之作法:
1.根因與績效的連結
2.執行力與紀律
3.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4.規劃、控制功能的績效提升
5.關鍵人物
逆向供應鏈: 由客戶手中獲得廢棄或已使用過的產品或資源, 而後重新處置或再利用的一系列活動.
企業提高作逆向供應鏈的原因:
1.環保法規
2.科技: 例如Apple的Liam機器人拆解手機
企業作逆向供應鏈的誘因:
1.獲得稀少、貴重或戰略性資源
2.成本降低
3.塑造供應鏈彈性
4.改善環境、永續發展, 提升品牌效益、塑造企業形象
企業建構正向與逆向供應鏈融合體系可採取的行動:
1.工業4.0的運用, 以及新技術導入製程
2.前期產品設計與產品生命週期的考量
3.建立回收基礎設施與消費者推廣點
4.外部成本的揭露
5.商業模式與流程的改善
供應鏈在本質上要解決的三個基本問題:
1.需求難預測, 供需不適配; 如何即時滿足公司所需要的物料或服務(供需適配)
2.在公司創造附加價值的過程中, 如何以最低總成本來達成公司目標(全球最佳化)
3.如何透過供應鏈配合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來應對外在環境變化, 包含了提升競爭力、體現社會責任、創造價值
精確提問與回答之三原則:
1.傾聽
2.鳥瞰全局、狀況分析
3.問題分析與行動方案
工作上問題的類型:
1.必要性
2.本質性
3.假設前題
4.真實性
5.結果
6.原因
7.行動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