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從會計恆等式到財務報表

公司組織下, 會計恆等式為:
    資產=負債+股東權益

股本(capital stock): 來自股東的投資而籌到的資本, 以股本科目代表此性質的股東權益.

記錄任何交易之後, 資產還是等於負債加上股東權益(左方等於右方).

以資產償付負債之後, 資產減少, 負債也等額減少, 因此會計恆等式的左邊與右邊仍然相等.

資產負債表: 只要把會計恆等式的左邊與右邊以由上至下的排列方式重新列表, 就成為會計上正式的資產負債表. 這簡要列出公司擁有的經濟資源(資產)、所欠負債與剩餘的股東權益.

股東權益的變化包括:
1.本期股東投資(增加股東權益)
2.收入(股東權期增加)與費用(股東權益減少)

收入-費用=本期損益

損益表代表一段時間之經營成果.

會計慣例上, 減號或負數是以括弧的形式表式. 執行計算時, 數字下畫一條橫線, 計算結果的數字下則畫上雙橫線.

損益也可以稱為盈餘, 保留盈餘(retained earnings)是公司過去累積賺得的損益(盈餘), 還保留在公司的總金額.

股東權益變動表也和損益表一樣, 是涵蓋一個期間的報表, 表示股東權益如何由期初的總額變動至期末的總額.

期末資產=期末負債+上期期末股本+上期期末保留盈餘+本期股東投資+(收入-費用)

  損益表: 收入-費用
  股東權益變動表: 上期期末股本+上期期末保留盈餘+本期股東投資+(收入-費用)

另一種表達方式:

  期末資產+費用=期末負債+上期期末股本+上期期末保留盈餘+本期股東投資+收入

編製財務報表的程序如下:
0.依日期、事項、金額, 記錄當月份所有交易
1.依會計恆等式編製試算表
2.試算表中之收入與費用的金額, 可用以編製損益表
3.以損益表計算而得的本期損期, 將試算表改編為結算損益後試算表
4.利用結算損益後試算表中的期初股東權益、本期股東投資、與本期損益等三個數字, 編製股東權益變動表
5.以期末資產等於期末負債加期末股東權益的方式, 編製資產負債表

若公司將盈餘發放現金給股東(現金股利), 會使保留盈餘減少:

  期末股東權益=上期期末股東權益+本期股東投資|本期損益-本期現金股利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財務報表的基本認識

目前趨勢以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為接軌或採用的會計準則.

序時計已如同流水帳不易查詢, 會再加以分類彙總成財務報表(financial statements)或管理報表(managerial accounting reports).

財務會計(financial accounting): 除提供給經理人外, 也提供給其他利害關係人(如債權人或投資人)作為決定進入或離開企業利害關係人的資訊

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counting; managerial accounting): 僅提供企業經理人作為決策與控制之用

財務報表一般包括:
1.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
2.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
3.現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s)
4.股東權益變動表(statement of shareholders' equity)
這些報表的附表及附註揭露均是財務報表的一部分.

資產: 企業所控制之資源, 讓資源由過去交易事項所產生, 且預期未來可為企業產生經濟效益的流入.

負債: 企業之既有義務, 該義務由過去交易事項所產生,且預期未來清償時將產生經濟資源之流出.

會計恆等式或會計方程式(accounting equation):
    資產=負債+業主權益(或股東權益)

來自業主的資金一般稱為自有資金, 而來自債權人的資金則稱為外來資金.

淨值(net worth): 資產減負債的差額

資產負債表是反映會計恆等式, 表達企業在某一時點的財務狀況.

收益: 包括收入與利益, 代表某一期間內企業所增加的經濟效益.

費損: 費用與損失合稱費損, 代表某一期間內企業所減少的經濟效益

若收有收益大於所有費損, 代表純益(net income)或稱淨利或盈餘, 反之為純損(net loss), 或稱淨損或虧損.

損益表: 表達企業某一段時間的經營成果.

現金流量表: 將企業活動分為營業、投資、融資三大類, 用以表達這些活動所造成現金餘額變化的情形, 也就是報導現金流量(cash flow)

營業活動: 購料、雇用員工、加工為製成品、出售製成品
投資活動: 購置土地、廠房設備、出售先前投資
融資活動: 向銀行借款、發行公司債、發行新股份

若企業發行股票, 進行現金增資, 或有純益未分配股利給股東, 則股東權益增加, 若將累積盈餘以股利形式分配給股東, 則股東權益變少.

財務報表使用者包括內部(經理人)及外部(投資人、債權人、供應商、顧客、政府).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 由權威團體所訂定發佈而為大家遵守的會計處理方式, 包括認列、衡量、表達以及揭露方式之規定.
    狹義: 由權威團體所訂定發佈而為大家遵守的會計處理方式, 包括認列、衡量、表達以及揭露方式之規定.
    廣義: 包括一套觀念、假設、原則與程序, 使財務報表所包含的資訊既可靠, 且與決策者的決策攸關.

假設:
1.企業個體假設(separate entity assumption): 企業是一個單獨的個體, 而企業的業主則是另外的個體, 兩者應予區分.
2.繼續經營假設(going-concern assumption): 企業會持續經營下去, 不會在近日內被清算而結束業務.
3.貨幣單位衡量假設(unit-of-measure assumption): 企業所有交易的結果均可以按貨幣單位衡量.
4.幣值不變假設(stable monetary unit assumption): 延伸自貨幣單位衡量假設, 言明幣值不會改變, 使會計處理程序變得簡單易行.
5.會計期間假設(time-period assumption): 在企業的全部壽命中, 用人為方式劃分為若干較短的期間, 每個期間稱為會計期間(accounting period).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體系尚包括會計原則, 如收益認列原則、充分揭露原則、配合原則、與成本原則等.

執行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限制(implementation constraints):
1.重要性(materiality): 若一項資訊包括或排除於報導的資訊行列, 均不致影響資訊使用者的決策, 則此資訊為不重要
2.穩健原則(conservatism): 當存在不確定性時, 會計實務上傾向於不高估資產或淨利, 而寧可低列資產或淨利
3.成本與效益考量原則(cost-benefit constraints): 提供資訊之效益應大於提供資訊所花費之成本

會計基礎:
1.現金基礎(cash basis): 所有營業活動的收入與費用認列與否, 視企業是否收付現金而定
2.權責發生(或稱應計)基礎(accrual basis): 交易及其他事項之影響, 應於發生時辨認、記錄與報導

採用權責發生基礎, 不僅可讓報表使用者知道企業過去收付現金之交易, 並且可讓使用者瞭解企業未來支付現金(或提供商品或服務)之義務, 及收取現金(或商品或服務)之權利. 不僅權責清楚, 且交易時間與認列時間較為配合

相關的會計權威團體:
1.美國會計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ied Public Accountants, AICPA)
2.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
3.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
4.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
5.美國會計學會(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AA)
6.國際會計師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 IFAC)
7.公開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 PCAOB)
8.證券期貨局
9.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
10.中華會計教育學會
11.會計師公會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被認為是傾向原則式(principles-based), 而美囼的GAAP則為規則式(rules-based)的準則.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企業與會計

企業組織型態:
1.獨資(proprietorship): 業主只有一人
2.合夥(partnership): 兩人以上出資
3.公司(corporation; company): 一人以上出資, 且依公司法規定成立, 其業主就是股東(shareholders; stockholders)

投資人(investors): 認購股份、繳付股款的人, 亦即新的股東

債權人(creditors): 當企業向銀行貸款時, 銀行即為企業的債權人

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 經理人對企業的現況與前景通常比投資人有較多的訊息與知識.

財務報表(finncial statements): 透過財務報表將經理人所瞭解的情況告知投資人與債權人.

外部審計人員(external auditors): 針對經理人編製的財務報表加以查核的第三者.

企業及其利害關係人: 股東、經理人、政府、外部審計人員、供應商、顧客、員工、債權人.

債權人向企業要求定期繳付利息(interest), 債期屆滿, 也向企業要回本金(principal).

股東是企業剩餘利益的請求者, 企業通常透過股(dividends)分配的形式回應股東之請求.

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 投資人購買企業的股票成為股東, 卻又無法親自經營, 而委由經理人代為經營, 這種股東-經理人關係是經濟學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的代理關係之一, 其中股東為主理人(principal), 經理人為代理人(agent).

提供生產要素者, 有權自企業獲得該有的回報, 而使用企業提供的商品或勞務者, 有義務付予企業現金或帳款.

會計的功能之一, 是將生產要素提供者所提供的資源, 及他們應獲得的回報, 加以認列、衡量與記錄. 對企業提供予顧客的商品或勞務, 以及應自顧客獲得之帳款, 也加以認列、衡量與記錄.

會計所提供的功能:
1.衡量與記錄每位利害關係人對企業的投入或貢獻
2.衡量與記錄每位利害關係人對企業的請求權
3.協助企業經理人從事各生產要素的配置決策與控制
4.溝通上述資訊, 促進各生產要素在巿場的流動
5.協助維持各利砉關係人間的平衡或控制狀態

美國會計學會(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對會計所作的定義: 會計乃是對經濟資料的辨認、衡量與溝通之過程, 以協助資訊使用者作審慎的判斷與決策.

管理會計人員協會(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 IMA)對倫理的定義: 廣義而言, 倫理濊及個人行為中, 道德上的好壞與對錯; 倫理乃是將誠實、公正、負責、敬業與同理心等價值應用於日常決策上.

IMA的最高倫理原則包括: 誠實、公正、客觀及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