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管理會計概論

會計資訊的使用者:
1.外部使用者: 投資人、金融機構、政府機構
2.控制例行作業之內部管理者: 用於短期規劃
3.非例行決策之內部管理者: 設備投資、產品訂價、整司整體政策、長期計劃制定

管理會計: 為了協助內部管理者達成組織目標而對其相關資訊進行辨識、衡量、彙集、分析、編製、解釋與溝通之過程. 簡言之, 是提供管理一家公司所需要之會計資訊.

管理會計應提供三大類資訊:
1.產品(或服務)成本之資訊(product costing)
2.管理規劃與控制之資訊(planning and control)
3.管理決策之資訊(decision making)

成本制:
1.分批成本制(job costing): 訂單式生產
2.分步成本制(process costing): 連續式生產
3.逆溯成本制(backflush costing): 及時性生產(just-in-time; JIT)

成本制度: 將工廠所發生之生產製造成本(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與製造費用)歸屬於所生產之產品或其他成本標的(cost objects)
1.直接材料: 直接歸屬於產品
2.直接人工: 直接歸屬於產品
3.製造費用: 依分攤基礎分攤於產品

成本分攤(cost allocation):
1.採用全廠性質之單一或多種製造費用分攤率
2.部門別製造費用分攤率
3.作業成本制(activity-based costing), 以作業成本分攤率為基礎

成本項目劃分:
1.固定成本
2.變動成本
3.半變動成本: 必須以成本習性分析(cost behavior analysis)將半變動成本之固定與變動部分區分開來

為避免固定製造費用分攤與存貨變動而影響獲利之計算, 變動(直接)成本法(variable costing)僅將變動生產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與變動製造費用)視為產品存貨成本, 而將固定製造費用視為期間成本, 其編製之損益表稱為邊際貢獻式損期表, 僅供內部參考.

管理規劃與控制資訊:
1.標準成本制(standard costing): 用以設定成本控制之成本標準
2.預算編製(budgeting): 將企業計劃以財務的方式呈現, 由下一年度的銷貨預測一直推算至預計損益表、預計資產負債與預計現金流量表等, 可作為收入控制與成本控制的標準, 預算中的成本數字亦可藉由標準成本制來支援.
3.責任會計(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針對組織圖每一方格所代表之主管, 就其可控制之收入、成本或利潤, 來編製責任會計報告
4.巿場區隔報表(segmented reporting): 將公司整體依不同區隔變數(部門、產品、行銷地區), 切割為幾個部分, 以編製各部分之損益報表
5.績效衡量(performance measurement): 依不同的責任中心而設立不同的績效衡量指標, 並設定各自的目標值或標準值以作為衡量其績效之依據
6.存貨規劃與控制(inventory planning and control)與品質成本控制(quality cost control): 針對存貨成本與品質成本進行規劃與控制
7.成本數量利潤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 短期規劃工作,
分析產品售價收入、成本、產銷量與利潤間之互動關係, 及達到損益兩平或目標利潤之銷售量與銷貨金額

管理決策資訊:
1.產品訂價(product pricing): 以成本為基礎的各種訂價方法
2.目標成本法(target costing)
3.工料訂價法(time and material pricing)
4.移轉訂價(transfer pricing): 將公司每一單位(包括成本中心)均視為利潤中心, 則產生內部移轉訂價

經營環境有製造環境、資訊技術、服務業比重三項變化.

製造環境之變化:
1.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企求以零缺點(zero defects)與減少無附加價值作業(non-value-added activities)的方式來製造產品與遞送服務
2.及時式生產(just-in-time production, JIT production): 藉由降低存貨而消除沒有附加價值的作業
3.時間為基礎之競爭(time-based competition): 縮短產品開發、製造與運送的時間. 相當於JIT原則運用於製造以外之企業功能, 消除所有閒置時間
4.電腦整合製造系統/彈性製造系統(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FMS): CIM為由電腦來控制整個製造程序, FMS為將生產系統設置成可生產多種且類似產品之小型製造單元(manufacturing cells), 以提供多種產品且能迅速交貨

資訊與通訊技術之發展: 公司內電腦可用Intranet連結, 對外可用Internet相互溝通

服務業比重日漸提高: 金融服務業、通訊業、批發零售買賣業

作業成本制(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解決傳統製造費用分攤方法之缺點. 因CIM/FMS需有較大金額資本投資, 後續需分攤較大折舊費用, 這些屬於製造費用, 在成本結構中所佔比重大幅提高.

ABC利用兩階段成本分派程序計算精確之各種成本標的(cost objects)資訊:
1.將資源成本分派至各項作業
2.將各項作業成本分派至成本標的

ABC可產生輔助進行作業/程序改善的資訊:
1.執行作業的績效指標(performance measures)
2.影響作業負萮量大小的成本動因(cost drivers)
形成所謂的作業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 ABCM)

價值鏈(value chain), 自原料取得至最終運送商品與提供售後服務之所有作業構成:
1.作業層次: 消除或減少無附加價值作業之執行
2.策略層次: 讓公司瞭解應涉入產業價值鏈的哪些部分, 以便取得競爭優勢

與作業或程序改善有關的還有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和目標成本法(target costing).

產品生命週期成本法(product-life-cycle costing): 有些產品的生命週期短, 產品開發成本佔有整個生命週期成本較高的比例, 此時應將產品開發成本分攤至整個生命週期所產銷之每一單位.

常用的投資中心績效指標為投資報酬率(ROI)與剩餘利益(residual income).

剩餘利益: 營業淨利減去投資金額與公司要求之最低報酬率或資金成本的乘積, 即營業淨利超出最低報酬率所要求之利潤的金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