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Oracle EBS: 補入PO receiving相關accounting資料

狀況: 收貨時, PO receiving未產生對應的accounting資料

原因: 有時單筆發生, 原因不明(似乎也與tablespace有關); 另一次有數十筆同時發生, 則是因為tablespace滿了

補入方式: 使用RCV_AccEvents_PVT.Create_ReceiveEvents, 如以下PL/SQL

補充說明:
1.需設定單一OU context, 若未設定, 會出現NO_DATA_FOUND error (-20)
    (ORA-01403: no data found)
2.若設定多OU  context, 則會出現單一SQL擷取到多筆資料的error (-35)
    (ORA-01422: exact fetch returns more than required number of rows)
3.此API具危險性, 不會檢查資料是否已存在, 執行前要多確認 


declare
  l_return_status varchar2(20);
  l_msg_count number;
  l_msg_data varchar2(2000);
  v_transaction_id number := 0;  --61956720 ;

begin
 
 RCV_AccEvents_PVT.Create_ReceiveEvents(p_api_version => 1.0,
                                     p_commit             => FND_API.G_TRUE,
                                     x_return_status          => l_return_status,
                                     x_msg_count          => l_msg_count,
                                     x_msg_data           => l_msg_data,
                                     p_rcv_transaction_id    => v_transaction_id);
 dbms_output.put_line(l_return_status);
  
  IF l_msg_count >= 1 THEN
     FOR i IN 1 .. l_msg_count LOOP
        DBMS_OUTPUT.put_line
           (i || '. ' || SUBSTR(fnd_msg_pub.get (p_encoded  => fnd_api.g_false),1,255));

     END LOOP;

  END IF;        
 
end;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管理決策資訊

成本加成訂價法:
1.歸納法: 以單位一品之全部製造成本為成本基數, 又稱為全部成本訂價法, 是將銷管成本隱匿於加成之內
2.邊際貢獻法: 以產品之變動成本(變動製造成本與變動銷管費用)為成本基數, 又稱為變動成本訂價法, 是將固定成本隱匿於加成之內
3.成本加成資料之應用:
  a.加成百分比需能回收隱匿之成本, 並提供所需之利潤
  b.可採下列方式建立: 同業標準化, 或自行建立
  c.切合實際之因應措施: 產品售價應視巿場競爭情況而上下調整、毛利率不一定與過去相同、不能對全部一品採用相同加成百分比

訂價策略:
1.汲油性訂價法(skimming): 先訂高價, 成熟期再降價
2.滲透性訂價法(penetration): 先訂低價, 以獲得長期較佳之巿場地位

短期特殊訂單之訂價, 以邊際貢獻法訂價較佳, 尤其在有閒置產能時. 例如: 歸納法製造成本20, 邊際貢獻法製造成本16, 客戶詢價19.

變動訂價模式: 以單位變動成本為最低價格, 加上固定成本與希望利潤, 即為目標售價(最高價格), 需再考量閒置產能、需求突減、競爭激烈.

其他訂價法:
1.工料訂價法(time and materials pricing): 由人工與材料之成本和, 再加某個百分比
2.目標成本法(target costing): 在接受巿場價格與滿足管理當局的銷售量、利潤目標之情況下, 可求得應有的目標成本
3.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 類似於目標成本法, 設定高於預估之營業利潤的目標, 兩者的差額即為企業需努力達到之改善值

移轉計價: 企業內部各利潤中心間發生產品或勞務移轉時之價格, 可根據成本、巿價、或議定

移轉計價方法:
1.根據成本: 實際成本/標準成本, 全部成本/變動成本
    最低移轉價格 = 銷售部門之單位變動成本 + 放棄對外銷售時所損失之單位邊際貢獻
                             = 單位支付成本 + 整個公司每單位之機會成本
2.根據巿價: 以巿價作為銷售(供應)部門的收入及購買(耗用)部門之成本, 但可考慮減去銷售費用、運費、徵信調查等費用
3.依據議定價格: 經由雙方磋商決定
4.雙軌制: 准許銷售與購買部門各以不同價格記錄產口或勞務之移轉, 但在編製對外財務報表時, 消除內部交易會較麻煩
5.內部移轉之會計記錄:
  a.移轉價格小於成本: 應將固定成本分攤於期末存貨
  b.移轉價格大於成本: 超過部分在編製合併財務報表時, (採巿價或議定巿價為移轉基礎)需自存貨及損益帳戶中減除

與決策相關之成本概念:
1.攸關成本與無關成本: 攸關成本是指隨決策之選擇而改變之成本, 需具備兩條件: 預期將來發生的成本(expected future cost), 在各種替代方案(alternatives)下金額不相同的成本. 不具以上兩條件者, 則為無關成本
2.機會成本: 選某一方案時, 選擇另一方案之機會即會喪失, 其及所帶來之利益即為機會成本
3.沉没成本: 未來情況下無法收回之歷史成本, 此項成本因過去的決策所發生, 且不因未來而改變, 如廠房設備的投資. 因非事後的決策所能改變, 故為無關成本
4.付現成本:  指未來需要以現金支付的成本, 屬攸關成本. 購買材料及設備之支出屬付現成本, 折舊費用屬非付現成本
5.可免成本與不可免成本: 可免成本指當某成本標的(部門或產品)被取消時, 即因而消失的成本. 不可免成本則需重新分攤於其他成本標的
6.差異成本(增量成本): 指在兩種不同水準之下, 其總成本之差, 或指兩方案成本之差異

決策範例一, 自製或外購及閒置產能:
1.非數量考量因素: 自製能穩定供應來源及品質, 但可能破壞與供應商關係
2.數量考量因素: 關置產能及攸關成本

決策範例二, 產品應否放棄: 以邊際貢獻式損益表放棄某產品似乎可減少虧損, 但因有不可免成本存在, 可能虧更多

決策範例三, 某一特殊訂單應否接受: 計算原則為新增業務所增加之營收, 是否大於所增加的成本

資本支出決策:
1.通常指較大金額的投資, 牽涉時間較長, 決策錯誤對企業影響極深
2.要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 並著重現金流量及現金流入流出的時間

資本支出決策方法:
1.近似報酬率法
2.還本期間法: 衡量多少年才能將本收回
3.內部報酬率法
4.淨現值法(NPV)

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管理規劃與控制資訊

控制程序(control process)包含如下步驟:
1.訂定欲控制之對象應達到的標準, 並須訂定衡量實際值的方法
2.衡量實際值
3.比較實際值與標準值
4.依例外管理原則, 實際值與標準值間之差異值超過可容忍的範圍, 則須分析其差異原因
5.根據差異原因來進行修正行動, 以達到控制之目的

成本數量利潤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 簡稱CVP分析):
1.採討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產銷量、售價及銷售組合之變動, 對利潤所發生的影響.
2.可用以求算達到損益平衡點(break-even point)或某目標利潤之銷售量或銷售金額,並分析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售價及銷售組合之變動, 對於損益兩平點及利潤發生之影響

CVP分析所隱含假設:
1.所有成本項目均可明確地劃分為固定與變動成本
2.固定成本的總額在攸關數量範圍(relevant range)內維持固定不變
3.變動成本總額隨數量變動而呈比例變, 而每單位變動成本維持固定不變
4.總收入隨數量變動而呈比例變動, 而每單位售價維持固定不變
5.產銷多種產品之銷貨組合固定不變
6.產銷量一致, 即期初存貨與期末存貨不發生變動
7.不般物價水準變動不大, 而生產因素的價格維持不變
8.生產方法、員工與機器的作業效率、管理政策等維持不變, 成本控制技術既未加強亦未削弱

CVP因有眾多假設, 實用性頗遭質疑, 但可提供管理者有關損益平衡點的資訊.

敏感性因素:若某個參數有微小比例的變動,但造成利潤或管理者關切的其他關鍵數字很大的變動, 則該參數為敏感性因素.

損益平衡數量(break-even volume): 當總收入等於總成本時, 即公司不賺錢亦不虧損之銷售量, 又稱損益平衡點(break-even point), 公式為:

  銷貨收入 = 變動成本 + 固定成本 + 利潤
  P x X        =  V x X      + F               + pi

  其中:
    P=單位售價
    X=銷售量
    V=單位變動成本(包括單位直接材料、單位直接人工、單位變動製造成本、單位變動銷管費用
    F=總固定成本
    pi=總利潤

相關算式:
1.損益平衡點之銷售量 = 固定成本/每單位之邊際貢獻 = F/(P-V)
2.損益平衡點之銷售額 = 固定成本/邊際貢獻率 = F/((P-V)/P)
3.安全邊際率 = 安全邊際/實際(或預計)銷貨
4.利潤率 = 安全邊際率 x 邊際貢獻率
5.達到利潤目標之銷貨水準: PX = VX + F + pi
6.獲得稅後淨利目標所需之銷貨金額

標準成本制:
1.以科學方法預計在良好工作效率下產品生產所應發生的成本
2.須定期比較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 以算出成本之差異, 並依例外管理原則, 就較重大的差異成本, 分析其差異發生的原因, 以便及時採取修正行動
3.可採用每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來表達, 其中包括每單位產品之標準直接材料用量與價格、標準直接人工工時與工資率、標準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與分攤基礎耗用量
4.對於每一項標準均可進行差異分析, 以分析差異發生原因, 並決定修正行動及責任歸屬, 以達成本控制目的

標準成本卡:
1.直接材料標準成本: 每單位產品的直接材料標準用量與每單位材料的標準價格, 兩者相乘
2.直接人工標準成本: 每單位產品的直接人工標準工時與標準工資率, 兩者相乘
3.製造費用標準成本: 每單位產品標準之分攤基礎耗用量與標準製造費用分攤率, 兩者相乘

差異分析: 各成本要素均設有量與價的標準, 因而可算出總額, 及與實際成本之差異, 分析差異原因可決定擬進行修正改善行動的優先順序.

帳務處理: 記入在製品帳戶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與已分攤製造費用均為標準成本, 差異部分則記入個別差異帳戶, 有利的差異記借方, 而不利的差異記貸方.

直接材料差異:
1.材料價格差異 = (實際價格 - 標準價格) x 實際數量
  差異值 > 0 , 不利差異, 借記差異帳戶
  差異值 < 0 , 有利差異, 貸記差異帳戶
  (1)材料價格差異於進貨時認定
        進貨時:
            材料                                  (標準價格)
            材料進貨價格差異          (不利價格)
                現金(應付帳款)           (實際價格)
        領料時(直接材料):
            在製品
                材料
        期末時: 由[材料進貨價格差異]轉入[材料價格使用差異], 此時[材料]與[材料進貨價格差異]帳戶餘額總和係期末存貨之實際價格, 即實際成本.

  (2)材料價格差異於領料時認定
        進貨時:
            材料
                現金(應付帳款)           (實際價格)
        領料時(直接材料):
            在製品                             (標準價格)
            材料價格使用差異         (不利差異)
                材料                             (實際價格)

2.材料數量差異 = (實際數量 - 標準數量) x 標準價格

3.直接材料總差異 = 材料價格差異 + 材料數量差異

直接人工差異:
1.人工工資率差異 = (實際工資率 - 標準工資率) x 實際工時
2.人工效率差異 = (實際工時 - 標準工時) x 標準工資率
3.直接人工總差異 = 人工工資率差異 + 人工效率差異

製造費用二項差異分析:
1.可控制差異
2.數量差異

製造費用三項差異分析:
1.支付差異
2.閒置能量差異
3.效率差異

標準成本制之會計分錄與成本流程

1.直接材料: 直接材料之標準用量乘以標準價格, 材料數量差異為不利差時
        在製品
        材料數量差異
            材料
            材料價格使用差異

2.直接人工: 直接人工之標準工時乘以標準工資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異為不利差時
        在製品
        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
        直接人工效率差異
            人工

3.已分攤製造費用: 標準製造費用分攤率乘以實際產量下可耗用的標準分攤基礎耗用量
        在製品
            已分攤製造費用

已分攤製造費用: 虛帳戶, 用來累計一會計期間內以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而分攤給所生產產品的製造費用金額
製造費用統制帳: 虛帳戶, 用以累計一會計期間內實際發生的製造費用金額

期末時, 應將已分攤製造費用帳戶餘額結轉至製造費用統制帳:
        已分攤製造費用
            製造費用統制帳

若製造費用統制帳為借餘: 實際發生的費用大於已分攤金額, 稱為製造費用少分攤, 具不利差
若製造費用統制帳為借餘: 實際發生的費用小於已分攤金額, 稱為製造費用多分攤, 具有利差

差異帳戶之處分:
1.所有差異帳戶都屬虛帳戶, 僅用來累計某一會計期間的差異金額, 以提供成本控制資訊, 期末仍需將餘額處分掉
2.差異金額可分配給在製品、製成品或銷貨成本

差異金額分配方法:
1.若總金額不大, 可全部歸給銷貨成本
2.可按期末在製品、製成品或銷貨成本的帳戶餘額比例分配
3.可按期末在製品、製成品或銷貨成本的帳戶餘額中所含各成本要素的金額比例分配

預算: 可用標準成本來編製, 可作為未來營業控制之依據, 稱為預算控制.
1.依據巿場需求預測與企業之巿場佔有率, 進行銷貨預測, 並編製銷貨預算
2.考慮期末存貨量之需要後, 編製生產預算
3.進而編製直接材料進貨預算、直接人工預算與製造費用預算
4.另由銷貨預算、資本支出預算以及其他與現金流入流出有關之預算, 可編製現金預算
5.企業年度整體預算最終將編製預計損益表、預計資產負債表、以及預計現金流量表

責任會計(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針對企業組織上之每一方格所代表之主管可控制之收入或成本, 編製責任會計報告, 以表達該主管可控制之收入或成本的預計值(標準值)與實際值, 並列示差異值與差異可能原因, 以供主管據以進行修正行動, 以達到成本(收入)控制的目的.

巿場區隔報表(segmented reporting, 亦稱為分部報表): 以各種區隔變數(如產品項目、銷售地區、顧客類別等)來劃分巿場, 而以邊際貢獻式損益表來表達各巿場區隔之獲利能力(profitability), 以提供管理者決策資料.

單位邊際貢獻: 一單位產品售價扣除其變動成本(包括變動製造成本與變動銷管費用)後之剩餘, 亦即銷售一單位產品後, 可用以對回收固定成本作出貢獻的金額

績效衡量:
1.成本中心: 負責控制成本, 績效以是否符合所設定的預計成本標準來衡量
2.收入中心: 負責達成產品銷售
3.利潤中心: 負責成本與收入, 績效以邊際貢獻式損益表來表達, 以評估其銷售及成本目標是否達成
4.投資中心: 負責成本與收入, 績效以邊際貢獻式損益表來表達, 另亦可使用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剩餘利益(residual income, RI)或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來評估

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 淨利除以投資額的比率, 又可化成投資週轉率與利潤率的乘積

改善總資產報酬率的方向:
1.增加銷貨
2.降低製成本或營業費用
3.降低資產總額(如減少陳舊及多餘的存貨)

剩餘利益(residual income, RI): 營業淨利 - 投資金額 x 資金成本或最低報酬率

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1.財務(financial): 以股東觀點, 訂定滿足股東要求的財務目標
2.顧客(customer): 衡量滿足顧客需求應達到的程度, 才能達成企業之財務目標
3.企業內部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 對顧客滿意最有影響且能達成企業財務目標的關鍵流程
4.學習與成長(learning and growth): 奠定組織長期成長與創新的基礎

存貨規劃與控制: 使存貨總相關成本最低. 考慮安全存量、購料前置時間等因素, 決定訂購點與經濟訂購量

品質成本控制:
1.預防成本(prevention costs): 為預防不良品產生所作之努力而耗用之成本, 包括品質工程、品質訓練等
2.評鑑成本(appraisal costs): 為確定產品是否符合規格要求所耗用之成本, 例如進料檢驗、在製品檢驗等
3.內部失敗成本(internal failure costs): 指交貨給顧客前, 發現不良品而作的補救工作, 所耗用之成本, 如廢料、重工等
4.外部失敗成本(external failure costs): 指交貨給顧客後, 由顧客發現不良品而作補救工作, 所耗用之成本, 如退貨及折讓、售後維修、賠償等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Oracle EBS: Useful document for PO receiving


https://support.oracle.com/epmos/faces/DocumentDisplay?_afrLoop=539005912933648&id=2028289.1&displayIndex=3&_afrWindowMode=0&_adf.ctrl-state=ijdvbgfys_89#FIX



https://support.oracle.com/epmos/faces/DocumentDisplay?_afrLoop=539151742871980&id=245334.1&displayIndex=1&_afrWindowMode=0&_adf.ctrl-state=ijdvbgfys_138#RUNSTEPS



https://support.oracle.com/epmos/faces/DocumentDisplay?_afrLoop=539613359522542&id=1301013.1&displayIndex=1&_afrWindowMode=0&_adf.ctrl-state=ijdvbgfys_204


How To Diagnose An Issue in ROI Receiving Open Interface PO / IOT / Req / RMA (Doc ID 564723.1)

https://support.oracle.com/epmos/faces/DocumentDisplay?_afrLoop=530898556580057&id=564723.1&_adf.ctrl-state=z304unglt_53


How to Receive and Deliver Against RMA Using ROI (Doc ID 339835.1)

https://support.oracle.com/epmos/faces/DocumentDisplay?_afrLoop=531006530275616&id=339835.1&_adf.ctrl-state=z304unglt_110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產品成本資訊

製造業的工廠製造成本包括:
1.直接材料(direct material): 形成為最後製成品一部分的所有材料, 通常是最後製成品可看得到的材料
2.直接人工(direct labor): 將直接材料轉換為製成品而可直接歸屬於特定產品的人工, 即對產品生產製造有直接貢獻的人工
3.製造費用(factory overhead): 所有無法直接追溯於特定產品的製造成本, 通常涵蓋直接材料與直接人工之外的工廠所發生的所有製造成本(間接材料、間接人工、以及其他間接成本)

間接成本:如廠房租金、火災保險、工廠固定資產之折舊費用、維護修理費用、電費、廠長薪資費用等)

生產製造成本歸屬於所生產產品方式:
1.直接材料: 直接追溯於所生產之產品
2.直接人工: 直接追溯於所生產之產品
3.製造費用: 以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與製造費用分攤基礎, 而將製造費用分攤於所生產之產品

成本標的(cost objects): 計算成本的對象, 而基於各種決策對於成本資訊的需要, 成本會計也會以零件、產品線、成本中心、部門、生產訂單等為成本標的. 若分析的成本為銷管費用, 則也可能以個別顧客、顧客類別、行銷地區、行銷通路等為成本標的.

  主要成本(A) = 直接材料 + 直接人工
  製造費用(B) = 間接材料 + 間接人工 + 其他間接成本
  製造成本(C) = 主要成本(A) + 製造費用(B)
  營業費用(D) = 銷售費用 + 管理費用
  總營業成本 = 製造成本(C) + 營業費用(D)

製造費用統制帳:
1.若借餘, 表示實際發生之製造費用大於已分攤給產品之製造費用, 此情況稱為少分攤製造費用, 可按某種方法將少算之製造費用分配給在製品、製成品與銷貨成本
2.若貸餘, 表示實際發生之製造費用小於已分攤給產品之製造費用, 稱為多分攤製造費用, 可按某種方法將多算之製造費用分配給在製品、製成品與銷貨成本

製造費用統制帳與已分攤製造費用帳戶均為虛帳戶, 所以, 期末結轉後之製造費用統制帳之餘額應加以處理:
1.分攤差異金額不大時, 可全部歸給銷貨成本, 分錄為:
    借: 銷貨成本
      貸: 製造費用統制帳
2.分攤差異金額按期末在製品、製成品與銷貨成本帳戶餘額之比例分攤, 分錄為:
    借: 在製品
    借: 製成品
    借: 銷貨成本
      貸: 製造費用統制帳
3.分攤差異金額按期末在製品、製成品與銷貨成本帳戶內所含之製造費用金額比例分攤, 分錄如第2項

分批成本制(job costing):
1.以生產訂單或生產批次為成本標的
2.以分批成本單(cost sheet)彙集某生產訂單(批次)之所有相關成本, 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與已分攤製造費用
3.由生產規劃部門發出之生產通知單啟動, 而由領料單(materials requisition)來記錄用料情況
4.通常由直接人工以計工單(time ticket)來記錄其所加工生產的每一批號產品的相關資料, 包括批號、品名、數量等
5.製造費用須採用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與所選定之分攤基礎

分步成本制(process costing):
1.以生產部門或製程為成本標的, 分別為每一部門或製程各設立一個在製品帳戶
2.平時依領料單與計工單,
將各部門或製程所耗用之直接材料與直接人工, 記入各部門或製程之在製品帳戶, 並以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 將經過各部門或製程加工之產品應分攤之製造費用, 記入各部門或製程之在製品帳戶
3.在一段期間後或會計期末, 再以約當產量之觀念, 來分別計算各部門或製程於該期間之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與製造費用的單位成本, 並依據實體產品於各部門或製程間的流動情況, 將其產品成本於各部門或製程所屬之在製品帳戶間對應地移轉, 逐步累計產品經過各部門或製程所應計之生產成本
4.各成本要素已投入成本的百分比(完工百分比)未必相同,故須以平均成本法或先進先出法, 來計算該部門各成本要素的單位成本

逆溯成本制(backflush costing): 適用於JIT生產型態, 因JIT盡量將存貨降至最低, 故不必對其在製品存貨作詳細的記載與成本計算, 而將本期大部分投入生產之製造成本均記入銷貨成本, 期末時再反推估微量之在製品與製成品存貨之成本.

製造(間接)費用之分攤:
1.通常採用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 來將製造費用分攤給所生產之產品
2.一般計算式為預計製造費用總額除以預計製造費用分攤基礎
3.分攤基礎包括直接人工小時、直接人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機器小時或產品單位數等與產量成比例增加的衡量數字

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
1.全廠性質: 全廠單一分攤率、全廠多種分攤率
2.部門別: 單一分攤率、多種分攤率

作業成本制(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1.成本分派構面(cost assignment view): 採兩階段成本追溯程序, 先按各項作業耗用之資源(resources)多寡, 將資源成本追溯於各項作業(activities), 再依各項成本標的耗用之作業量多寡,
將作業成本追溯於各項成本標的, 以依管理者需要, 計算出各種成本標的之精確成本
  資源動因(resource drivers): 衡量各作業之資源耗用量
  作業動因(activity drivers): 衡量各成本標的之作業耗用量
通常用來輔助下列決策制定: 訂價、產品組合、自製或外購、以及產品設計

2.程序構面(process view): 強調應先將公司營運劃分成一些程序(process, 如開發新產品、訂單處理), 每一程序由一系列達到某特定目的之作業所組成, 且經常是跨部門的. 可經由程序價值分析(process value analysis), 將組成每一程序之所有作業逐一區分為有無附加價值作業, 並減少或消除無附加價值作業之負荷量, 並由其作業成本之柏拉圖分析(Pareto analysis), 找出作業改善之優先順序. 對每一項作業, 可經由成本動因(cost drivers)分析來找出造成該作業負荷量大小之決定因素.

間接成本系統:
1.單一成本庫之間接成本系統(one-pool indirect cost system; OPICS): 所有製造費用彙集在一個成本庫, 再以直接人工小時作分攤(會浪費時間在重新設計產品的直接人工上)
2.三個成本庫之間接成本系統(three-pool indirect cost system; TPICS): 與機器有關的製造費用以機器小時為分攤基礎, 與材料有關之製造費用以直接材料成本為分攤基礎, 所剩的其他製造費用以直接人工小時為分攤基礎

一般工廠作業可劃分四個層次:
1.單位層次作業(unit-level activities): 每一產品單位均須執行一次, 如鑽孔、沖壓及裝配等作業
2.批次層次作業(batch-level activities): 每一批次產品執行一次, 如機器籌置(setup)、材料搬運、材料採購及批次抽樣檢驗等
3.產品層次作業(product-level activities): 維持一產品生產之必要作業, 如產品製程設計、訂定產品規格以及變更產品規格或製程設計等
4.廠區維護作業(facility-sustaining activities): 維持一廠區運轉之必要作業, 如工廠管理、整廠照明等

不同層次之作業成本,應採用不同類別之作業動因, 來將作業成本分派於各項產品.

傳統成本會計通常僅用單位層次之製造費用分攤基礎(如直接人工小時、直接材料成本或機器小時), 以致於常低估少量多批之產本, 而高估多量少批之產品成本.

成本項目:
1.變動成本
2.固定成本
3.半變動成本: 需用成本習性分析方法, 將其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分離出來, 才能正確計算在各產量下之總成本

習性分析方法:
1.帳戶分析法: 由會計帳戶一一判斷其係固定成本、半變動成本、或半變動成本
2.工業工程法
3.高低點法
4.散佈圖法
5.迴歸分析法: 直線迴歸法、非線性迴歸法、複迴歸法

傳統成本法: 將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與製造費用(包括變動及固定製造費用)視為產品成本, 又稱為歸納成本法(absorption costing)或全部成本法(full costing).

傳統成本法由於將固定製造費用分攤給產品,且可能有產銷不平衡等因素, 相同銷貨收入的月份, 可能算出不同的利潤.


變動(直接)成本法(variable/direct costing): 僅將變動生產成本(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與變動製造費用)視為產品成本, 而固定製造費用則視為期間成本.

變動成本法可編製邊際貢獻式損益表, 以便對於短期決策分析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