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程序(control process)包含如下步驟:
1.訂定欲控制之對象應達到的標準, 並須訂定衡量實際值的方法
2.衡量實際值
3.比較實際值與標準值
4.依例外管理原則, 實際值與標準值間之差異值超過可容忍的範圍, 則須分析其差異原因
5.根據差異原因來進行修正行動, 以達到控制之目的
成本數量利潤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 簡稱CVP分析):
1.採討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產銷量、售價及銷售組合之變動, 對利潤所發生的影響.
2.可用以求算達到損益平衡點(break-even point)或某目標利潤之銷售量或銷售金額,並分析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售價及銷售組合之變動, 對於損益兩平點及利潤發生之影響
CVP分析所隱含假設:
1.所有成本項目均可明確地劃分為固定與變動成本
2.固定成本的總額在攸關數量範圍(relevant range)內維持固定不變
3.變動成本總額隨數量變動而呈比例變, 而每單位變動成本維持固定不變
4.總收入隨數量變動而呈比例變動, 而每單位售價維持固定不變
5.產銷多種產品之銷貨組合固定不變
6.產銷量一致, 即期初存貨與期末存貨不發生變動
7.不般物價水準變動不大, 而生產因素的價格維持不變
8.生產方法、員工與機器的作業效率、管理政策等維持不變, 成本控制技術既未加強亦未削弱
CVP因有眾多假設, 實用性頗遭質疑, 但可提供管理者有關損益平衡點的資訊.
敏感性因素:若某個參數有微小比例的變動,但造成利潤或管理者關切的其他關鍵數字很大的變動, 則該參數為敏感性因素.
損益平衡數量(break-even volume): 當總收入等於總成本時, 即公司不賺錢亦不虧損之銷售量, 又稱損益平衡點(break-even point), 公式為:
銷貨收入 = 變動成本 + 固定成本 + 利潤
P x X = V x X + F + pi
其中:
P=單位售價
X=銷售量
V=單位變動成本(包括單位直接材料、單位直接人工、單位變動製造成本、單位變動銷管費用
F=總固定成本
pi=總利潤
相關算式:
1.損益平衡點之銷售量 = 固定成本/每單位之邊際貢獻 = F/(P-V)
2.損益平衡點之銷售額 = 固定成本/邊際貢獻率 = F/((P-V)/P)
3.安全邊際率 = 安全邊際/實際(或預計)銷貨
4.利潤率 = 安全邊際率 x 邊際貢獻率
5.達到利潤目標之銷貨水準: PX = VX + F + pi
6.獲得稅後淨利目標所需之銷貨金額
標準成本制:
1.以科學方法預計在良好工作效率下產品生產所應發生的成本
2.須定期比較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 以算出成本之差異, 並依例外管理原則, 就較重大的差異成本, 分析其差異發生的原因, 以便及時採取修正行動
3.可採用每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來表達, 其中包括每單位產品之標準直接材料用量與價格、標準直接人工工時與工資率、標準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與分攤基礎耗用量
4.對於每一項標準均可進行差異分析, 以分析差異發生原因, 並決定修正行動及責任歸屬, 以達成本控制目的
標準成本卡:
1.直接材料標準成本: 每單位產品的直接材料標準用量與每單位材料的標準價格, 兩者相乘
2.直接人工標準成本: 每單位產品的直接人工標準工時與標準工資率, 兩者相乘
3.製造費用標準成本: 每單位產品標準之分攤基礎耗用量與標準製造費用分攤率, 兩者相乘
差異分析: 各成本要素均設有量與價的標準, 因而可算出總額, 及與實際成本之差異, 分析差異原因可決定擬進行修正改善行動的優先順序.
帳務處理: 記入在製品帳戶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與已分攤製造費用均為標準成本, 差異部分則記入個別差異帳戶, 有利的差異記借方, 而不利的差異記貸方.
直接材料差異:
1.材料價格差異 = (實際價格 - 標準價格) x 實際數量
差異值 > 0 , 不利差異, 借記差異帳戶
差異值 < 0 , 有利差異, 貸記差異帳戶
(1)材料價格差異於進貨時認定
進貨時:
材料 (標準價格)
材料進貨價格差異 (不利價格)
現金(應付帳款) (實際價格)
領料時(直接材料):
在製品
材料
期末時: 由[材料進貨價格差異]轉入[材料價格使用差異], 此時[材料]與[材料進貨價格差異]帳戶餘額總和係期末存貨之實際價格, 即實際成本.
(2)材料價格差異於領料時認定
進貨時:
材料
現金(應付帳款) (實際價格)
領料時(直接材料):
在製品 (標準價格)
材料價格使用差異 (不利差異)
材料 (實際價格)
2.材料數量差異 = (實際數量 - 標準數量) x 標準價格
3.直接材料總差異 = 材料價格差異 + 材料數量差異
直接人工差異:
1.人工工資率差異 = (實際工資率 - 標準工資率) x 實際工時
2.人工效率差異 = (實際工時 - 標準工時) x 標準工資率
3.直接人工總差異 = 人工工資率差異 + 人工效率差異
製造費用二項差異分析:
1.可控制差異
2.數量差異
製造費用三項差異分析:
1.支付差異
2.閒置能量差異
3.效率差異
標準成本制之會計分錄與成本流程
1.直接材料: 直接材料之標準用量乘以標準價格, 材料數量差異為不利差時
在製品
材料數量差異
材料
材料價格使用差異
2.直接人工: 直接人工之標準工時乘以標準工資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異為不利差時
在製品
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
直接人工效率差異
人工
3.已分攤製造費用: 標準製造費用分攤率乘以實際產量下可耗用的標準分攤基礎耗用量
在製品
已分攤製造費用
已分攤製造費用: 虛帳戶, 用來累計一會計期間內以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而分攤給所生產產品的製造費用金額
製造費用統制帳: 虛帳戶, 用以累計一會計期間內實際發生的製造費用金額
期末時, 應將已分攤製造費用帳戶餘額結轉至製造費用統制帳:
已分攤製造費用
製造費用統制帳
若製造費用統制帳為借餘: 實際發生的費用大於已分攤金額, 稱為製造費用少分攤, 具不利差
若製造費用統制帳為借餘: 實際發生的費用小於已分攤金額, 稱為製造費用多分攤, 具有利差
差異帳戶之處分:
1.所有差異帳戶都屬虛帳戶, 僅用來累計某一會計期間的差異金額, 以提供成本控制資訊, 期末仍需將餘額處分掉
2.差異金額可分配給在製品、製成品或銷貨成本
差異金額分配方法:
1.若總金額不大, 可全部歸給銷貨成本
2.可按期末在製品、製成品或銷貨成本的帳戶餘額比例分配
3.可按期末在製品、製成品或銷貨成本的帳戶餘額中所含各成本要素的金額比例分配
預算: 可用標準成本來編製, 可作為未來營業控制之依據, 稱為預算控制.
1.依據巿場需求預測與企業之巿場佔有率, 進行銷貨預測, 並編製銷貨預算
2.考慮期末存貨量之需要後, 編製生產預算
3.進而編製直接材料進貨預算、直接人工預算與製造費用預算
4.另由銷貨預算、資本支出預算以及其他與現金流入流出有關之預算, 可編製現金預算
5.企業年度整體預算最終將編製預計損益表、預計資產負債表、以及預計現金流量表
責任會計(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針對企業組織上之每一方格所代表之主管可控制之收入或成本, 編製責任會計報告, 以表達該主管可控制之收入或成本的預計值(標準值)與實際值, 並列示差異值與差異可能原因, 以供主管據以進行修正行動, 以達到成本(收入)控制的目的.
巿場區隔報表(segmented reporting, 亦稱為分部報表): 以各種區隔變數(如產品項目、銷售地區、顧客類別等)來劃分巿場, 而以邊際貢獻式損益表來表達各巿場區隔之獲利能力(profitability), 以提供管理者決策資料.
單位邊際貢獻: 一單位產品售價扣除其變動成本(包括變動製造成本與變動銷管費用)後之剩餘, 亦即銷售一單位產品後, 可用以對回收固定成本作出貢獻的金額
績效衡量:
1.成本中心: 負責控制成本, 績效以是否符合所設定的預計成本標準來衡量
2.收入中心: 負責達成產品銷售
3.利潤中心: 負責成本與收入, 績效以邊際貢獻式損益表來表達, 以評估其銷售及成本目標是否達成
4.投資中心: 負責成本與收入, 績效以邊際貢獻式損益表來表達, 另亦可使用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剩餘利益(residual income, RI)或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來評估
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 淨利除以投資額的比率, 又可化成投資週轉率與利潤率的乘積
改善總資產報酬率的方向:
1.增加銷貨
2.降低製成本或營業費用
3.降低資產總額(如減少陳舊及多餘的存貨)
剩餘利益(residual income, RI): 營業淨利 - 投資金額 x 資金成本或最低報酬率
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1.財務(financial): 以股東觀點, 訂定滿足股東要求的財務目標
2.顧客(customer): 衡量滿足顧客需求應達到的程度, 才能達成企業之財務目標
3.企業內部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 對顧客滿意最有影響且能達成企業財務目標的關鍵流程
4.學習與成長(learning and growth): 奠定組織長期成長與創新的基礎
存貨規劃與控制: 使存貨總相關成本最低. 考慮安全存量、購料前置時間等因素, 決定訂購點與經濟訂購量
品質成本控制:
1.預防成本(prevention costs): 為預防不良品產生所作之努力而耗用之成本, 包括品質工程、品質訓練等
2.評鑑成本(appraisal costs): 為確定產品是否符合規格要求所耗用之成本, 例如進料檢驗、在製品檢驗等
3.內部失敗成本(internal failure costs): 指交貨給顧客前, 發現不良品而作的補救工作, 所耗用之成本, 如廢料、重工等
4.外部失敗成本(external failure costs): 指交貨給顧客後, 由顧客發現不良品而作補救工作, 所耗用之成本, 如退貨及折讓、售後維修、賠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