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產品成本資訊

製造業的工廠製造成本包括:
1.直接材料(direct material): 形成為最後製成品一部分的所有材料, 通常是最後製成品可看得到的材料
2.直接人工(direct labor): 將直接材料轉換為製成品而可直接歸屬於特定產品的人工, 即對產品生產製造有直接貢獻的人工
3.製造費用(factory overhead): 所有無法直接追溯於特定產品的製造成本, 通常涵蓋直接材料與直接人工之外的工廠所發生的所有製造成本(間接材料、間接人工、以及其他間接成本)

間接成本:如廠房租金、火災保險、工廠固定資產之折舊費用、維護修理費用、電費、廠長薪資費用等)

生產製造成本歸屬於所生產產品方式:
1.直接材料: 直接追溯於所生產之產品
2.直接人工: 直接追溯於所生產之產品
3.製造費用: 以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與製造費用分攤基礎, 而將製造費用分攤於所生產之產品

成本標的(cost objects): 計算成本的對象, 而基於各種決策對於成本資訊的需要, 成本會計也會以零件、產品線、成本中心、部門、生產訂單等為成本標的. 若分析的成本為銷管費用, 則也可能以個別顧客、顧客類別、行銷地區、行銷通路等為成本標的.

  主要成本(A) = 直接材料 + 直接人工
  製造費用(B) = 間接材料 + 間接人工 + 其他間接成本
  製造成本(C) = 主要成本(A) + 製造費用(B)
  營業費用(D) = 銷售費用 + 管理費用
  總營業成本 = 製造成本(C) + 營業費用(D)

製造費用統制帳:
1.若借餘, 表示實際發生之製造費用大於已分攤給產品之製造費用, 此情況稱為少分攤製造費用, 可按某種方法將少算之製造費用分配給在製品、製成品與銷貨成本
2.若貸餘, 表示實際發生之製造費用小於已分攤給產品之製造費用, 稱為多分攤製造費用, 可按某種方法將多算之製造費用分配給在製品、製成品與銷貨成本

製造費用統制帳與已分攤製造費用帳戶均為虛帳戶, 所以, 期末結轉後之製造費用統制帳之餘額應加以處理:
1.分攤差異金額不大時, 可全部歸給銷貨成本, 分錄為:
    借: 銷貨成本
      貸: 製造費用統制帳
2.分攤差異金額按期末在製品、製成品與銷貨成本帳戶餘額之比例分攤, 分錄為:
    借: 在製品
    借: 製成品
    借: 銷貨成本
      貸: 製造費用統制帳
3.分攤差異金額按期末在製品、製成品與銷貨成本帳戶內所含之製造費用金額比例分攤, 分錄如第2項

分批成本制(job costing):
1.以生產訂單或生產批次為成本標的
2.以分批成本單(cost sheet)彙集某生產訂單(批次)之所有相關成本, 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與已分攤製造費用
3.由生產規劃部門發出之生產通知單啟動, 而由領料單(materials requisition)來記錄用料情況
4.通常由直接人工以計工單(time ticket)來記錄其所加工生產的每一批號產品的相關資料, 包括批號、品名、數量等
5.製造費用須採用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與所選定之分攤基礎

分步成本制(process costing):
1.以生產部門或製程為成本標的, 分別為每一部門或製程各設立一個在製品帳戶
2.平時依領料單與計工單,
將各部門或製程所耗用之直接材料與直接人工, 記入各部門或製程之在製品帳戶, 並以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 將經過各部門或製程加工之產品應分攤之製造費用, 記入各部門或製程之在製品帳戶
3.在一段期間後或會計期末, 再以約當產量之觀念, 來分別計算各部門或製程於該期間之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與製造費用的單位成本, 並依據實體產品於各部門或製程間的流動情況, 將其產品成本於各部門或製程所屬之在製品帳戶間對應地移轉, 逐步累計產品經過各部門或製程所應計之生產成本
4.各成本要素已投入成本的百分比(完工百分比)未必相同,故須以平均成本法或先進先出法, 來計算該部門各成本要素的單位成本

逆溯成本制(backflush costing): 適用於JIT生產型態, 因JIT盡量將存貨降至最低, 故不必對其在製品存貨作詳細的記載與成本計算, 而將本期大部分投入生產之製造成本均記入銷貨成本, 期末時再反推估微量之在製品與製成品存貨之成本.

製造(間接)費用之分攤:
1.通常採用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 來將製造費用分攤給所生產之產品
2.一般計算式為預計製造費用總額除以預計製造費用分攤基礎
3.分攤基礎包括直接人工小時、直接人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機器小時或產品單位數等與產量成比例增加的衡量數字

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
1.全廠性質: 全廠單一分攤率、全廠多種分攤率
2.部門別: 單一分攤率、多種分攤率

作業成本制(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1.成本分派構面(cost assignment view): 採兩階段成本追溯程序, 先按各項作業耗用之資源(resources)多寡, 將資源成本追溯於各項作業(activities), 再依各項成本標的耗用之作業量多寡,
將作業成本追溯於各項成本標的, 以依管理者需要, 計算出各種成本標的之精確成本
  資源動因(resource drivers): 衡量各作業之資源耗用量
  作業動因(activity drivers): 衡量各成本標的之作業耗用量
通常用來輔助下列決策制定: 訂價、產品組合、自製或外購、以及產品設計

2.程序構面(process view): 強調應先將公司營運劃分成一些程序(process, 如開發新產品、訂單處理), 每一程序由一系列達到某特定目的之作業所組成, 且經常是跨部門的. 可經由程序價值分析(process value analysis), 將組成每一程序之所有作業逐一區分為有無附加價值作業, 並減少或消除無附加價值作業之負荷量, 並由其作業成本之柏拉圖分析(Pareto analysis), 找出作業改善之優先順序. 對每一項作業, 可經由成本動因(cost drivers)分析來找出造成該作業負荷量大小之決定因素.

間接成本系統:
1.單一成本庫之間接成本系統(one-pool indirect cost system; OPICS): 所有製造費用彙集在一個成本庫, 再以直接人工小時作分攤(會浪費時間在重新設計產品的直接人工上)
2.三個成本庫之間接成本系統(three-pool indirect cost system; TPICS): 與機器有關的製造費用以機器小時為分攤基礎, 與材料有關之製造費用以直接材料成本為分攤基礎, 所剩的其他製造費用以直接人工小時為分攤基礎

一般工廠作業可劃分四個層次:
1.單位層次作業(unit-level activities): 每一產品單位均須執行一次, 如鑽孔、沖壓及裝配等作業
2.批次層次作業(batch-level activities): 每一批次產品執行一次, 如機器籌置(setup)、材料搬運、材料採購及批次抽樣檢驗等
3.產品層次作業(product-level activities): 維持一產品生產之必要作業, 如產品製程設計、訂定產品規格以及變更產品規格或製程設計等
4.廠區維護作業(facility-sustaining activities): 維持一廠區運轉之必要作業, 如工廠管理、整廠照明等

不同層次之作業成本,應採用不同類別之作業動因, 來將作業成本分派於各項產品.

傳統成本會計通常僅用單位層次之製造費用分攤基礎(如直接人工小時、直接材料成本或機器小時), 以致於常低估少量多批之產本, 而高估多量少批之產品成本.

成本項目:
1.變動成本
2.固定成本
3.半變動成本: 需用成本習性分析方法, 將其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分離出來, 才能正確計算在各產量下之總成本

習性分析方法:
1.帳戶分析法: 由會計帳戶一一判斷其係固定成本、半變動成本、或半變動成本
2.工業工程法
3.高低點法
4.散佈圖法
5.迴歸分析法: 直線迴歸法、非線性迴歸法、複迴歸法

傳統成本法: 將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與製造費用(包括變動及固定製造費用)視為產品成本, 又稱為歸納成本法(absorption costing)或全部成本法(full costing).

傳統成本法由於將固定製造費用分攤給產品,且可能有產銷不平衡等因素, 相同銷貨收入的月份, 可能算出不同的利潤.


變動(直接)成本法(variable/direct costing): 僅將變動生產成本(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與變動製造費用)視為產品成本, 而固定製造費用則視為期間成本.

變動成本法可編製邊際貢獻式損益表, 以便對於短期決策分析有所助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