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Recompiling Invalid Schema Objects

SET SERVEROUTPUT ON SIZE 1000000
BEGIN
  FOR cur_rec IN (SELECT owner,
                         object_name,
                         object_type,
                         DECODE(object_type, 'PACKAGE', 1,
                                             'PACKAGE BODY', 2, 2) AS recompile_order
                  FROM   dba_objects
                  WHERE  object_type IN ('PACKAGE', 'PACKAGE BODY')
                  AND    status != 'VALID'
                  ORDER BY 4)
  LOOP
    BEGIN
      IF cur_rec.object_type = 'PACKAGE' THEN
        EXECUTE IMMEDIATE 'ALTER ' || cur_rec.object_type || 
            ' "' || cur_rec.owner || '"."' || cur_rec.object_name || '" COMPILE';
      ElSE
        EXECUTE IMMEDIATE 'ALTER PACKAGE "' || cur_rec.owner || 
            '"."' || cur_rec.object_name || '" COMPILE BODY';
      END IF;
    EXCEPTION
      WHEN OTHERS THEN
        DBMS_OUTPUT.put_line(cur_rec.object_type || ' : ' || cur_rec.owner || 
                             ' : ' || cur_rec.object_name);
    END;
  END LOOP;
END;
/
 
REF: http://oracle-base.com/articles/misc/recompiling-invalid-schema-objects.php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Oracle: Recompile Invalid Objects


invalid.sql

set heading off;
set feedback off;
set echo off;
set lines 999;


spool run_invalid.sql

select 'ALTER ' || OBJECT_TYPE || ' ' ||
OWNER || '.' || OBJECT_NAME || ' COMPILE;'
from dba_objects
where status = 'INVALID'
and object_type in ('PACKAGE','FUNCTION','PROCEDURE')
;

spool off;

set heading on;
set feedback on;
set echo on;

@run_invalid.sql


REF: http://www.dba-oracle.com/t_recompile_recompliling_invalid_objects.htm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調整分錄、結帳分錄與會計循環

會計期間通常為1個月、1季、或1年:
  期中財務報表: 會計期間小於1年的財務報表
  年度財務報表: 會計期間等於1年的財務報表

曆年制: 會計年度是每年1月1日到12月31日, 第1季是1月1日到3月31日.

收入認列原則(revenue recognition principle): 要求收入在已賺得的會計期間認列(而非在收到現金時)

配合原則(matching principle, 或稱費用配合原則): 要求費用認列的期間與相關收入認列的期間相同.

每個會計期間結束時, 公司必須利用調整分錄, 使所有收入在賺得的期間認列, 並使所有相關的費用配合在同期認列.

調整分錄(adjusting entry)使公司的會計帳務能夠遵守收入認列原則與配合原則.

帳務處理: 日記簿->分類帳->試算表.

調整分錄:
1.預付費用(prepaid expenses): 預先支付房租或廣告費等, 均屬預付費用, 為公司的資產.
2.應計費用(accrued expenses): 已發生之費用, 至會計期間終了仍未支付, 例如本月員工薪資與電話費.
3.預收收入(unearned revenue): 顧客先支付現金, 公司未來再為顧客提供服務或商品.
4.應計收入(accrued revenue): 某些服務已經提供, 但尚未收到現金, 也未記錄.

調整分錄:
1.預付費用(prepaid expenses): 借記費用(保險), 貸記資產(預付保險)
2.應計費用(accrued expenses): 借記費用(薪資, 利息), 貸記負債(應付薪資, 應付利息)
3.預收收入(unearned revenue): 借記XX收入, 貸記XX收入
4.應計收入(accrued revenue): 借記資產, 貸記收入

折舊費用(depreciation expense):為讓企業產生收入、使資產消耗而發生的費用
累計折舊(accumulated depreciation): 資產消耗掉的價值, 為保留原始購入之成本數字, 記錄折舊費用時並不貸記原資產科目
帳面價值(book value): 成本減累計折舊

預收房租收入(unearned rent): 客戶之預付房租

結帳: 將收入帳戶與費用帳戶結束歸零的程序稱為結帳.

結帳分錄(closing entry): 為了結帳必須編製會計分錄, 這些會計分錄與平日分錄及期末編製調整分錄的編製原理相同, 只是為了突顯作為結帳用, 因而稱為結帳分錄

本期損益: 僅是過渡性質, 用於解決所要使用的科目, 當需結清收入科目時, 本期損益置於貸方, 當需結清費用科目時, 本期損益置於借方, 這可使分錄的借貸平衡, 且將各收入或費用科目結清. 且由於此科目匯總了所有收入與費用金額, 其餘額就是某一會計期間的本期損益.

可再作一結帳分錄將本期損益結清, 轉列至保留盈餘科目.

公司結帳程序的步驟:
1.將本會計期間公司的收入帳戶結清(餘額變為0), 並將金額記入本期損益科目之貸方
2.將本會計期間公司的費用帳戶結清(餘額變為0), 並將金額記入本期損益科目之借方
3.將本期損益結清, 並將餘額結轉至保留盈餘

暫時性科目: 收益與費損科目, 在結帳後都被結清, 因此被稱為暫時性科目. 結清的作用在於區分各年的收入與費用

暫時性帳戶(temporary account, 又被稱為虛帳戶(nominal account)): 結帳後餘額變為0的損益表上會計科目(收入、費用、與盈餘).

永久性帳戶(permanent account, 又被稱為實帳戶(real account)): 其他未被結清的科目, 是資產負債表科目, 即資產、負債、與股東權益.

會計循環:
  第一類: 會計期間開始
    步驟一: 各會計科目在分類帳的期初餘額
  第二類: 會計期間中
    步驟二: 分析企業交易及將企業交易記入日記簿
    步驟三: 將日記簿分錄過帳至分類帳
    步驟四: 編製調整前試算表
  第三類: 會計期間末了, 編製財務報表時
    步驟五: 將調整分錄記入日記簿及過帳至分類帳
    步驟六: 編製調整後試算表
    步驟七: 編製財務報表(損益表、股東權益變動表、及資產負債表)
    步驟八: 將結帳分錄記入日記簿及過帳至分類帳
    步驟九: 編製結帳後試算表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借貸法則、分錄與過帳

資產=負債+股東權益
=> 資產+費用=負債+期初股本+期初保留盈餘+本期股東投資+收入
=> 資產+費用=負債+股本(包括期初股本與本期股東投資)+期初保留盈餘+收入

會計科目(account): 為會計記錄的基本要素, 有時又稱為帳戶, 可分為五類, 以動畫設計公司的交易為例:
1.資產類: 現金、應收帳款、辦公用品、電腦設備
2.負債類: 應付帳款
3.股東權益類: 股本、保留盈餘
4.收益類: 動畫設計收入
5.費損類: 房租費用、薪資費用

企業將交易以會計分錄(journal entry)形式記錄於日記薄(journal), 再過帳(posting)至分類帳(ledger), 經試算及期末的調整與結帳後, 編製財務報表.

借貸法則(rules of debit and credit): 資產增加時記在左方, 減少時記在右方.

會計上以借方(debit)代表左方, 以貸方(credit)代表右方(左借右貸).

負債與股東權益均在資產之相反方向, 因此增加時記在右方(貸方), 減少時記在左方(借方).

交易記錄步驟:
1.將交易事項記錄在日記簿上
2.將日記簿的會計資訊過帳到分類帳

通常一筆會計分錄包括交易日期、借方科目、借方金額、貸方科目、貸方金額、以及簡要說明.

\將日記簿上的會計分錄所牽涉到的會計科目及其金額, 依科目別抄到分類帳的程序, 稱為過帳, 就是將日記簿中的資產、負債與股東權益項目的增減變化, 由日記簿抄到分類帳中.

T字帳(T account)是分類帳格式的簡化, 扼要表示分類帳的資訊, 在分析交易、編製分錄的過程中相當有用.

試算表: 將分類帳上每個科目的餘額分別加總, 借方餘額列入借方, 貸方餘額列在貸方, 即可編製成試算表.

編製財務報表的三項重要基礎工作:
1.於日記簿記錄會計分錄
2.過帳於分類帳
3.利用所用過帳後的帳戶餘額編製試算表

會計科目表: 對每個會計科目給予一個代碼, 並集合在一個表.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從會計恆等式到財務報表

公司組織下, 會計恆等式為:
    資產=負債+股東權益

股本(capital stock): 來自股東的投資而籌到的資本, 以股本科目代表此性質的股東權益.

記錄任何交易之後, 資產還是等於負債加上股東權益(左方等於右方).

以資產償付負債之後, 資產減少, 負債也等額減少, 因此會計恆等式的左邊與右邊仍然相等.

資產負債表: 只要把會計恆等式的左邊與右邊以由上至下的排列方式重新列表, 就成為會計上正式的資產負債表. 這簡要列出公司擁有的經濟資源(資產)、所欠負債與剩餘的股東權益.

股東權益的變化包括:
1.本期股東投資(增加股東權益)
2.收入(股東權期增加)與費用(股東權益減少)

收入-費用=本期損益

損益表代表一段時間之經營成果.

會計慣例上, 減號或負數是以括弧的形式表式. 執行計算時, 數字下畫一條橫線, 計算結果的數字下則畫上雙橫線.

損益也可以稱為盈餘, 保留盈餘(retained earnings)是公司過去累積賺得的損益(盈餘), 還保留在公司的總金額.

股東權益變動表也和損益表一樣, 是涵蓋一個期間的報表, 表示股東權益如何由期初的總額變動至期末的總額.

期末資產=期末負債+上期期末股本+上期期末保留盈餘+本期股東投資+(收入-費用)

  損益表: 收入-費用
  股東權益變動表: 上期期末股本+上期期末保留盈餘+本期股東投資+(收入-費用)

另一種表達方式:

  期末資產+費用=期末負債+上期期末股本+上期期末保留盈餘+本期股東投資+收入

編製財務報表的程序如下:
0.依日期、事項、金額, 記錄當月份所有交易
1.依會計恆等式編製試算表
2.試算表中之收入與費用的金額, 可用以編製損益表
3.以損益表計算而得的本期損期, 將試算表改編為結算損益後試算表
4.利用結算損益後試算表中的期初股東權益、本期股東投資、與本期損益等三個數字, 編製股東權益變動表
5.以期末資產等於期末負債加期末股東權益的方式, 編製資產負債表

若公司將盈餘發放現金給股東(現金股利), 會使保留盈餘減少:

  期末股東權益=上期期末股東權益+本期股東投資|本期損益-本期現金股利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財務報表的基本認識

目前趨勢以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為接軌或採用的會計準則.

序時計已如同流水帳不易查詢, 會再加以分類彙總成財務報表(financial statements)或管理報表(managerial accounting reports).

財務會計(financial accounting): 除提供給經理人外, 也提供給其他利害關係人(如債權人或投資人)作為決定進入或離開企業利害關係人的資訊

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counting; managerial accounting): 僅提供企業經理人作為決策與控制之用

財務報表一般包括:
1.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
2.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
3.現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s)
4.股東權益變動表(statement of shareholders' equity)
這些報表的附表及附註揭露均是財務報表的一部分.

資產: 企業所控制之資源, 讓資源由過去交易事項所產生, 且預期未來可為企業產生經濟效益的流入.

負債: 企業之既有義務, 該義務由過去交易事項所產生,且預期未來清償時將產生經濟資源之流出.

會計恆等式或會計方程式(accounting equation):
    資產=負債+業主權益(或股東權益)

來自業主的資金一般稱為自有資金, 而來自債權人的資金則稱為外來資金.

淨值(net worth): 資產減負債的差額

資產負債表是反映會計恆等式, 表達企業在某一時點的財務狀況.

收益: 包括收入與利益, 代表某一期間內企業所增加的經濟效益.

費損: 費用與損失合稱費損, 代表某一期間內企業所減少的經濟效益

若收有收益大於所有費損, 代表純益(net income)或稱淨利或盈餘, 反之為純損(net loss), 或稱淨損或虧損.

損益表: 表達企業某一段時間的經營成果.

現金流量表: 將企業活動分為營業、投資、融資三大類, 用以表達這些活動所造成現金餘額變化的情形, 也就是報導現金流量(cash flow)

營業活動: 購料、雇用員工、加工為製成品、出售製成品
投資活動: 購置土地、廠房設備、出售先前投資
融資活動: 向銀行借款、發行公司債、發行新股份

若企業發行股票, 進行現金增資, 或有純益未分配股利給股東, 則股東權益增加, 若將累積盈餘以股利形式分配給股東, 則股東權益變少.

財務報表使用者包括內部(經理人)及外部(投資人、債權人、供應商、顧客、政府).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 由權威團體所訂定發佈而為大家遵守的會計處理方式, 包括認列、衡量、表達以及揭露方式之規定.
    狹義: 由權威團體所訂定發佈而為大家遵守的會計處理方式, 包括認列、衡量、表達以及揭露方式之規定.
    廣義: 包括一套觀念、假設、原則與程序, 使財務報表所包含的資訊既可靠, 且與決策者的決策攸關.

假設:
1.企業個體假設(separate entity assumption): 企業是一個單獨的個體, 而企業的業主則是另外的個體, 兩者應予區分.
2.繼續經營假設(going-concern assumption): 企業會持續經營下去, 不會在近日內被清算而結束業務.
3.貨幣單位衡量假設(unit-of-measure assumption): 企業所有交易的結果均可以按貨幣單位衡量.
4.幣值不變假設(stable monetary unit assumption): 延伸自貨幣單位衡量假設, 言明幣值不會改變, 使會計處理程序變得簡單易行.
5.會計期間假設(time-period assumption): 在企業的全部壽命中, 用人為方式劃分為若干較短的期間, 每個期間稱為會計期間(accounting period).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體系尚包括會計原則, 如收益認列原則、充分揭露原則、配合原則、與成本原則等.

執行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限制(implementation constraints):
1.重要性(materiality): 若一項資訊包括或排除於報導的資訊行列, 均不致影響資訊使用者的決策, 則此資訊為不重要
2.穩健原則(conservatism): 當存在不確定性時, 會計實務上傾向於不高估資產或淨利, 而寧可低列資產或淨利
3.成本與效益考量原則(cost-benefit constraints): 提供資訊之效益應大於提供資訊所花費之成本

會計基礎:
1.現金基礎(cash basis): 所有營業活動的收入與費用認列與否, 視企業是否收付現金而定
2.權責發生(或稱應計)基礎(accrual basis): 交易及其他事項之影響, 應於發生時辨認、記錄與報導

採用權責發生基礎, 不僅可讓報表使用者知道企業過去收付現金之交易, 並且可讓使用者瞭解企業未來支付現金(或提供商品或服務)之義務, 及收取現金(或商品或服務)之權利. 不僅權責清楚, 且交易時間與認列時間較為配合

相關的會計權威團體:
1.美國會計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ied Public Accountants, AICPA)
2.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
3.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
4.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
5.美國會計學會(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AA)
6.國際會計師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 IFAC)
7.公開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 PCAOB)
8.證券期貨局
9.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
10.中華會計教育學會
11.會計師公會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被認為是傾向原則式(principles-based), 而美囼的GAAP則為規則式(rules-based)的準則.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企業與會計

企業組織型態:
1.獨資(proprietorship): 業主只有一人
2.合夥(partnership): 兩人以上出資
3.公司(corporation; company): 一人以上出資, 且依公司法規定成立, 其業主就是股東(shareholders; stockholders)

投資人(investors): 認購股份、繳付股款的人, 亦即新的股東

債權人(creditors): 當企業向銀行貸款時, 銀行即為企業的債權人

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 經理人對企業的現況與前景通常比投資人有較多的訊息與知識.

財務報表(finncial statements): 透過財務報表將經理人所瞭解的情況告知投資人與債權人.

外部審計人員(external auditors): 針對經理人編製的財務報表加以查核的第三者.

企業及其利害關係人: 股東、經理人、政府、外部審計人員、供應商、顧客、員工、債權人.

債權人向企業要求定期繳付利息(interest), 債期屆滿, 也向企業要回本金(principal).

股東是企業剩餘利益的請求者, 企業通常透過股(dividends)分配的形式回應股東之請求.

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 投資人購買企業的股票成為股東, 卻又無法親自經營, 而委由經理人代為經營, 這種股東-經理人關係是經濟學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的代理關係之一, 其中股東為主理人(principal), 經理人為代理人(agent).

提供生產要素者, 有權自企業獲得該有的回報, 而使用企業提供的商品或勞務者, 有義務付予企業現金或帳款.

會計的功能之一, 是將生產要素提供者所提供的資源, 及他們應獲得的回報, 加以認列、衡量與記錄. 對企業提供予顧客的商品或勞務, 以及應自顧客獲得之帳款, 也加以認列、衡量與記錄.

會計所提供的功能:
1.衡量與記錄每位利害關係人對企業的投入或貢獻
2.衡量與記錄每位利害關係人對企業的請求權
3.協助企業經理人從事各生產要素的配置決策與控制
4.溝通上述資訊, 促進各生產要素在巿場的流動
5.協助維持各利砉關係人間的平衡或控制狀態

美國會計學會(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對會計所作的定義: 會計乃是對經濟資料的辨認、衡量與溝通之過程, 以協助資訊使用者作審慎的判斷與決策.

管理會計人員協會(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 IMA)對倫理的定義: 廣義而言, 倫理濊及個人行為中, 道德上的好壞與對錯; 倫理乃是將誠實、公正、負責、敬業與同理心等價值應用於日常決策上.

IMA的最高倫理原則包括: 誠實、公正、客觀及負責.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長期營業用資產

營業用資產(operating assets): 長期性(非流動)且供日常營業使用的資產:
1.無形資產(不具實際形體, 如專利權、商標權、商譽等)
2.有形資產(具有實際形體)
  a.遞耗資產(如石油、礦藏等天然資源)
  b.固定資產(廠房及設備資產)
    (1)折舊性資產(如房屋、機器設備)
    (2)永久性資產(如土地)

固定資產(Fixed Assets): 供企業長期營運使用, 而非以出售給顧客為目的之資產, 例如土地、地上改良物、建築物和設備等, 一般稱為固定資產, 或財產、廠房及設備(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

固定資產的特性:
1.耐用年限1年以上
2.供營業使用
3.非以出售為目的

若符合固定資產的三個特性, 但金額較小, 可根據會計上重要性原則(materiality principle), 不列為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的原始評價基礎, 須依會計上的成本原則. 所謂成本, 包括自購置資產起, 到使其達到可供使用狀態的所有一切必要合理支出.
1.土地(Land): 購買價格、仲介佣金、過戶相關成本(契稅、代書費等)、稅捐、整地支出
2.土地改良物(Land Improvement): 例如鋪設水泥、興建圍牆、裝買照明設備
3.建築物(Building): 建築物若是自行建造,則成本包括自設計至完工之所有必要支出, 例如建築師費用、工程款、使用執照費、及貸款所發生之利息費用.

整批購貨(lump-sum purchase): 企業以一筆金額同時購入多項資產, 此時應將總價款按各項資產的公平市價比例分攤, 作為個別資產的入帳成本.

折舊(depreciation): 將固定資產的成本按合理而且有系統的方式, 分攤於其耐用年限. 目的在於使固定資產提供經濟效益所產生的收入, 與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互相配合. 在觀念上要注意兩件事:
1.折舊純粹是成本分攤的程序, 與固定資產持有期間巿價變動的衡量無關, 因持有固定資產的目的並非再出售, 故帳面價值與巿價可能有很大差異.
2.提列折舊不代表公司有累積一筆將來可重新購置固定資產的現金, 只是將取得成本轉列為折舊費用.

折舊性資產(depreciable asset): 通常需提列折舊的包括土地改良物、建築物以及設備, 因這三類均有一定的耐用年限, 又被稱為折舊性資產

土地可無限期被使用, 並非折舊性資產, 不需提列折舊.

提列折舊的會計分錄:

        借: 折舊費用
                貸: 累計折舊-折舊性資產

折舊費用(depreciation expense): 通常按固定資產所歸屬部門而歸類為生產成本、銷售費用、或管理費用.

累計折舊(accumulated depreciation): 資產自使用以來, 已轉為費用的總累積成本, 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為抵銷科目(contra account).

帳面價值(book value): 固定資產的成本減去累計折舊, 僅代表資產成本尚未分攤或耗用的部分, 與巿價(market value)無關.

計算折舊的三項要素:
1.成本: 取得固定資產並使其達到可使用狀態前之所有必要支出
2.殘值(residual value): 固定資產於使用期間終了時的估計價值. 以資產成本減去估計殘值後的金額, 即為使用期間內耗用的成本, 稱為應折舊成本(depreciable cost)
3.耐用年限(service life): 依公司維修攻策、預期生產年限、與陳舊過時等可能性, 作服務年限之估計, 亦可稱為服務年限

常用折舊方法有平均法(直線法, 活動量法)和遞減法(餘額遞減法, 年數合計法):
1.直線法(straight-line method): 在耐用年限內, 每年之折舊金額皆相等. 公式為:
        每年折舊費用=(成本-估計殘值)/估計耐用年限
2.活動量法(activity mthod): 依工作時間或產出量來分攤成本(建築物通常不適用), 通常有工作時間法及生產數量法, 公式為:
        每單位活動之折舊費用=(成本-估計殘值)/估計總活動量
        每年折舊費用=每單位活動之折舊費用*該年度實際之活動量
3.餘額遞減法(declining-balance method): 每期折舊依遞減之資產帳面價值乘以折舊率而來, 因前幾年費用較高, 又稱為加速折舊法. 公式為:
        每年折舊費用=期初資產帳面價值*固定折舊率
  倍數餘額遞減法(double-declining-balance method): 固定折舊率為直線法下的折舊率乘以2
4.年數合計法(sum-of-the-year'-digits method): 折舊率分子是剩餘耐用年數, 分母為資產耐用年數之合計, 適用於耐用年限前幾年經濟效益較高之資產. 公式為:
        每年折舊費用=(成本-估計殘值)*當期剩餘之耐用年數/資產耐用年數合計數

折舊之修正: 當有新的資訊或環境因素改變, 使設備或建築物等的使用情形或效益起變化, 便須修正折舊計算的方式. 例如新型機器設備出現, 使目前使用中機器的原預估使用年限要縮短, 就是耐用年限估計的變動, 屬於會計估計的變動(change in accounting estimate).

當耐用年限或殘值之估計變更時, 僅需改變當期及以後各期折舊費用, 不必追溯調整前期折舊費用.

固定資產耐用年限內的後續支出:
1.正常維修(ordinary repairs): 為保持正常營運效率而發生的支出, 例如汽車保養及更換機油. 這些支出在發生時就列為維修費用, 與當期收入相配合, 故稱為收益支出(revenue expenditure)
2.增添(additions)或改良(improvement): 可提高營運效率、生產能量、或延長資產耐用年限, 通常金額較大, 因此不列為維修費用, 而以借記資產或借記累計折舊的方式作會計記錄, 故常被稱為資本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 原則上若能延長耐用年限, 應借記累計折舊, 否則應借記資產

固定資產處分: 需針對處分的售價與固定資產帳面價值之差額認列處分損益. 通常有報廢、出售、和交換三種方式, 交換較複雜, 另兩種方式如下:
1.報廢(retirement): 固定資產被廢棄而不再使用. 若已提盡折舊, 應將固定資產的成本與累計折舊沖銷, 否則要將差額認列為資產處分損失
2.出售(sale): 若出售價值大於帳面價值, 產生處分利益(gain on disposal), 否則產生處分損失(loss on disposal)

遞耗資產(wasting assets): 天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會隨開採而減少, 故會計上又稱為遞耗資產. 其取得成本包括達到可開採狀況之一切必要合理支出.

折耗(depletion): 隨天然資源開採, 將遞耗資產的成本攤銷轉為費用的過程, 所提列的費用稱為折耗費用(depletion expense)
        單位折耗率=(天然資源成本-估計殘值)/估計總蘊藏量
        本期折耗費用=單位折耗率*本期開採數量

        借: 折耗費用
                貸: 累計折耗(accumulated depletion)

無形資產之定義須符合:
1.具可辨認性
2.可被企業控制
3.具未來經濟效益

常見之無形資產: 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特許權、商譽

無形資產之取得方式:
1.外部取得
2.內部產生(研究階段、發展階段)

無形資產分類:
1.有限耐用年限
2.不確定耐用年限

攤銷(amortization): 將有限耐用年限無形資產的成本轉為費用的過程, 通常採取直線法
        借: 攤銷費用(amortization expense)
                貸: 無形資產之科目
也可像累計折舊一樣, 貸記累計攤銷(accumulated amortization).

專利權(patent): 授與發明者製造、出售、或使用其發明的專有權利.

企業為維護專利權而發生訴訟之成本, 大抵上均應認列為費用.

無形資產之後續支出, 僅能在其所產生之未來經濟效益, 有非常明確證據顯示超過原始評估之績效標準時, 才能將該支出資本化.

著作權(copyright): 政府授與著作人, 就其創作享有發行、出售、或出版之專有權利.

商標權(trademark): 可分辨出特定公司或產品的標記或名稱

特許權(franchise): 經營某種業務或銷售某些商品、使用某些商標的一種契約協定. 報照(license)也是一種特許權, 通常指政府機構與使用公共財產之企業所簽訂的協議.

開辦費(organization cost): 企業創業期間因設立所發生之必要支出

商譽(goodwill): 通常是資產負債表上性質較特殊、且金額較大的無形資產, 與企業整體有不可分離的關係. 公司不能認列內部自行產生的商譽, 只有在購併其他企業時, 購買成本的一部分才有可能認列為商譽.

價值減損(impairment): 因不同的事件或環境的變動, 導致長期性資產帳面價值無法回收.

減損損失(impairment loss): 當有重大不利改變導致資產價值發生減損損失, 企業須認列損失.

可回收金額(recoverable amount): 35號公報所使用的新名詞, 以資產之淨公平價值及使用價值較高者代表.